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地方财政理论架构与体制优化

纸书售价: 36.0 纸书定价:¥36.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第一章 财政分权理论演进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财政分权的理论演进
一 传统财政分权理论
(一)蒂布特的“用脚投票”理论
(二)施蒂格勒的最优分权理论
(三)马斯格雷夫的“最佳配置职能”分权理论
(四)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
(五)奥茨的财政分权定理
(六)麦圭尔的财政分权理论
(七)埃克斯坦的“按受益原则分权”理论
(八)特里西的“偏好误识”理论
二 第二代财政分权理论
(一)将公共选择理论作为考察公共部门的基础
(二)委托—代理关系成为考察政府制度设计合理与否的出发点
(三)经济增长成为新的与财政分权相关的政策目标
三 财政分权理论在其他研究领域的进展
(一)财政分权与政府规模①
(二)财政分权与官员腐败
(三)财政分权与政府间职能的分配①
(四)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间的税收竞争
(五)财政分权与财政纪律
(六)财政分权对环境质量的影响
第二节 财政分权的优势与劣势
一 财政分权的优势分析
(一)财政分权有的优势?
(二)发挥财政分权优势的限定条件
二 财政分权的劣势分析
(一)财政分权难以解决地方公共产品提供中的外溢性问题
(二)财政分权条件下有时难以取得地方公共产品供给的规模经济效应
(三)过度的财政分权不利于宏观经济稳定的实现
(四)财政分权难以解决收入再分配问题
第三节 财政分权的相关实证分析
一 对美国财政分权的实证研究
二 对中国财政分权的实证研究
第二章 财政职能划分与地方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职能划分
一 财政职能的界定
二 政府间财政职能的划分
(一)资源配置职能的划分
(二)收入分配职能的划分
(三)稳定增长职能的划分
第二节 地方公共产品的特征与最佳规模
一 公共产品与政府提供
二 全国公共产品与地方公共产品
三 地方公共产品的特征与类型
四 地方公共产品的最佳规模
五 蒂布特模型与财政分权模式下地方公共产品配置效率的实现
第三章 分级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与运行机理
第一节 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一 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依据与原则
二 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基本类型
(一)相对分权型国家的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二)相对集权型国家的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三)集权与分权结合型国家的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四)借鉴与启示
第二节 政府间税收划分
一 税收划分的原则
二 税收划分的方式
三 税收权限的划分
(一)分散型税权划分模式
(二)适度集中、相对分散型税权划分模式
(三)集中型税权划分模式
四 具体税种的划分
五 借鉴与启示
(一)中央税权的主导性与适当赋予地方税权相结合
(二)税收划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相结合
(三)从税制结构考察,各国的地方税日益成为整个国家税制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一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依据
(一)政府间转移支付可用于解决纵向财政失衡问题
(二)政府间转移支付可用于解决横向财政失衡问题
(三)政府间转移支付可用于解决地方公共产品供给中的“溢出效应”问题
二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形式及经济效应
(一)无条件补助的经济效应
(二)有条件补助的经济效应
三 政府间转移支付的基本模式
(一)以有条件补助为主的转移支付模式——以美国为代表
(二)以财政均等化为主的转移支付模式
(三)无条件拨款和有条件拨款相结合——以日本为代表
(四)借鉴与启示
第四节 省以下财政体制模式
一 省以下财政体制的基本模式
(一)自治模式
(二)命令模式
二 转轨国家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的实践
第四章 由集权向分权:我国财政体制的演进
第一节 分税制改革前的财政体制
一 改革开放前的财政体制
(一) 1950—1953年的高度集中时期
(二)“一五”时期
(三)“大跃进”时期
(四) 1961—1965年调整时期
(五)十年动乱时期
(六) 1977—1979年
二 1980—1993年:实施财政包干体制
(一) 1980—1984年的“划分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二) 1985—1987年实行的“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体制
(三) 1988—1993年实行的财政包干体制
(四)对财政包干体制的基本评价
第二节 分税制改革实践分析
一 1994年分税制改革的政策措施
(一)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划分
(二)中央与地方的收入划分
(三)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税收返还数额的确定
(四)原体制中央补助、地方上解及有关结算事项的处理
(五)建立健全转移支付制度
二 分税制改革的成效
(一)分级财政体制的总体框架基本确立
(二)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已逐步建立,并确立了中央财政的主导地位
(三)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调整
(四)促进了财政资金供给范围合理调整和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第三节 分税制条件下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效与问题
一 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地方财政体制的完善
二 目前我国地方财政体制的基本特点
(一)从管理级次上看,既有省管县也有市管县体制
(二)省以下政府间收入划分形式多样
(三)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初步建立
(四)较为注重对市级财政和县级财政的激励
(五)县对乡镇的财政体制由多样化向“乡财县管”转变
三 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成效
(一)省以下分税制财政体制框架和运行机制初步确立
(二)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了地方财政收入的持续、快速增长
(四)强化了地方各级政府自求平衡、自我发展的意识
(五)有助于地方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的转变
(六)加强了地方政府对税种的征管
四 地方财政体制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省以下政府间事权界定不清晰,财力与支出责任划分不对应
(二)现行地方税制尚不完善,各级地方政府间税收划分不尽合理
(三)各地区间财力状况存在着较大差距
(四)省以下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尚需完善
(五)县乡财政面临困境
(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显现
第五章 分级财政条件下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第一节 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 完善地方财政体制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二 完善地方财政体制有助于规范分税制财政体制
三 完善地方财政体制有助于化解县乡财政困境
四 完善地方财政体制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节 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与具体思路
一 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
二 地方财政体制改革的具体思路
(一)适当减少地方财政级次
(二)明确地方政府职能,逐步划清政府间事权
(三)逐步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调整各级政府间的财力划分
(四)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调整转移支付结构
(五)完善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
(六)大力防范与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七)实施相关配套改革措施
第六章 优化地方财政收支划分
第一节 简化地方财政级次
一 地方行政级次的历史沿革
二 现行地方财政级次中划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政级次过多增大了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范围划分的难度
(二)财政级次过多也使得地方政府间的税收划分难以做到规范合理
三 简化地方财政级次的基本改革设想
第二节 合理划分地方政府间的事权与支出范围
一 转变地方政府职能,调整财政供给范围
(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地方政府职能
(二)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要求相应转变原有的地方政府职能
(三)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地方政府职能与财政供给范围
二 地方政府间事权与支出的划分原则
(一)受益原则
(二)规模原则
(三)直接原则
(四)效率原则
(五)公平原则
(六)明确原则
三 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与支出的具体划分
第三节 完善地方税收体系
一 赋予地方政府适度的税收权限
二 合理确定地方税主体税种
三 在各级地方政府间合理划分税种
四 协调税收征管关系,提高地方税收征管效率
第七章 健全地方转移支付制度
第一节 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现实政策目标
一 解决纵向财政失衡问题
二 解决横向财政失衡问题
三 解决地方公共产品提供中的外溢性问题
四 地方政府转移支付制度各项政策目标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地方转移支付制度基本改革思路
一 地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政策背景
二 地方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的依据与原则
三 完善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政策措施
(一)明确地方转移支付制度的主体框架
(二)增加地方政府间转移支付的规模
(三)优化地方转移支付项目结构
(四)采取以公式化为基础的转移支付测算模式
(五)构建完善的地方转移支付管理部门
(六)加快地方转移支付的法规建设
(七)建立可靠的地方转移支付决策数据库
第八章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第一节 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体制沿革及现状分析
一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沿革
(一)人民公社时期
(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至农村税费改革前
(三) 2000年农村税费改革至今
二 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现状分析
第二节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必要性与现实条件
一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切入点
二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改革与完善已具备了现实基础与条件
第三节 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相关政策措施
一 合理划分中央与各级地方政府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范围
二 加大对各类农村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力度
(一)农村义务教育
(二)农村医疗卫生
(三)农业保险和农村社会保障
(四)农村基础设施
(五)农业信息、农业技术服务及农村就业服务
三 强化转移支付在城乡基本公共产品均衡配置中的作用
四 稳步推进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增强基层政府的公共产品供给能力
五 构建能够及时反映农村居民真实需求的公共产品供给决策机制
六 实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主体多元化及供给方式多样化
第九章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财政的挑战及应对
第一节 地方财政体系中的城市财政
一 城市化及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一)城市与城市化
(二)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二 城市财政的功能
(一)为国家和地方筹集财政资金
(二)支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三)满足城市多样性的需要
(四)鼓励科技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五)支持国内市场和外贸的发展
三 城市财政的特征
第二节 城市化进程对我国城市财政的挑战
一 城市化的进展加大了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压力
二 城市化的进展加大了财政收入压力
三 城市化的进展对城市财政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
第三节 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财政建设
一 加快城市政府的职能转变和民主财政建设
二 优化城市财政支出结构
三 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四 完善城市财政收入体系
(一)适当赋予城市立法机构一定的税权
(二)完善地方税体系
(三)建立多元化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渠道
五 建立应对公共危机的城市财政应急反应机制
第十章 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第一节 地方政府债务的种类及特点
一 地方政府债务的含义
二 地方政府债务的种类
三 地方政府债务的主要特点
(一)规模庞大,并具有区域性和层次性
(二)隐蔽性强,透明度差
(三)偿债能力低,违约率高
(四)缺乏统一管理,无法建立预警机制
第二节 地方政府债务的形成原因
一 经济体制方面的原因
二 财政体制方面的原因
三 债务管理方面的原因
第三节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 构建专门的债务管理机构,健全债务管理法规
二 运用预算管理手段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三 加强对地方政府担保的管理,防范或有负债风险
四 提高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效益
五 建立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技术监控体系
六 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筹措偿债资金
第十一章 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竞争与协调
第一节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相关理论
一 蒂布特模型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政竞争
二 税收竞争理论
三 财政支出竞争理论
第二节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形式及效应
一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产生原因
二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具体形式
(一)税收竞争
(二)财政支出竞争
三 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效应分析
(一)积极效应
(二)消极效应
第三节 我国地方政府间财政竞争的规范与协调
一 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理顺政府间财政关系
二 整顿地方政府间的无序竞争,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三 加快税制改革,提高征管水平
四 创造公开、透明的财政竞争环境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