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21世纪全球创新竞争日趋激烈。在全球创新竞争环境下,我国如何引导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如何促进企业从注重物质资本配置向注重知识资本配置转变,推动企业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鼓励企业以全球视野配置创新资源和知识资本,着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企业转型升级过程中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问题。研究政府创新政策如何有效地促进企业增加创新投资,如何推动企业重视知识资本配置,以创新促进企业动态能力发展,对我国企业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和内生增长的轨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书研究知识资本存量的国际分布、发达国家创新流变化的趋势及其决定因素,研究知识资本国际转移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理。本书分析了全球知识资本的空间分布及其差异特征,从知识资本国际转移的实现途径、知识资本国际转移的演进规律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探究了其国际转移的运行机制;运用理论模型,推导了知识资本对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并利用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法,检验了基于贸易、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人力资本跨国流动(海归人才回流)、国际技术引进渠道的知识资本国际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根据各渠道知识资本国际转移的影响效应贡献大小及区域差异,提出对国际知识资本合理利用和配置的对策建议。该研究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和政府对创新资源国际配置的科学规律的认识,对知识资本国际化配置和创新政策工具的有效组合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创新理论研究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美国经济学家熊彼特(1912)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先提出了以“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为特征的创新概念,并把创新引入到经济管理领域,从此,创新成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重点研究领域。近一个世纪来,创新理论和创新政策研究逐步从定性研究向定量研究发展。在国际上,对创新投资与企业发展能力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Mansfield,1965,1977)对研究开发(R&D)投资收益率进行研究。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R&D投入与企业生产率关系(Mansfield,1965,1980,1988;Griliches,1981;Bernstein,1990,1991,2006;Adams,1990)、创新资本有效配置与企业市场价值的计量(Hall,1989,2007,2009)、创新驱动和知识资本对经济持续增长以及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作用机制已经成为经济学、管理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和热点问题(Nelson and Winter,1982;Mairesse,1984;Coe and Helpman,1995;Bayoumi,Helpman,1996)。在知识资本与企业生产率研究领域中,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格瑞利克斯(1980,1985,1987,1997),他自1980年以来发表了一系列有关R&D资本和知识资本与企业生产率的研究论文。1980年,格瑞利克斯对121个美国大公司在1968—1975年间R&D投入与专利申请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表了第一份有关美国企业创新活动的报告——《R&D与企业生产率》,报告的结论是:企业R&D投资与申请并授权专利数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报告第一次提出了知识资本生产函数及R&D资本、知识私人价值等概念。格瑞利克斯(1981)提出了R&D资本的计量模型和知识资本生产函数。格瑞利克斯(1985)对美国1000家大型制造业企业1957—1977年间R&D投资与生产率进行研究,研究结论是:R&D资本对美国大型制造业企业生产率持续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私人企业R&D投资对企业提高生产率效应比政府R&D投资效应更明显。格瑞利克斯(1987)明确提出了知识资本概念和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认为企业股票市场价值由有形资本(劳动力、物质资本)和无形的知识资本共同决定,并提出用R&D资本存量和授权专利数量作为衡量知识资本的变量。格瑞利克斯(1997)提出的以知识资本和创新为增长发动机的企业内生增长理论,标志着他以R&D投资驱动的企业内生增长理论框架基本形成。格瑞利克斯对以R&D投资驱动的企业内生增长理论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他提出的以R&D投资驱动理论只是研究企业内部R&D投资与企业内生增长的关系,其缺陷是没有研究政府创新政策对企业知识资本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对企业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效应。美国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霍尔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研究政府创新政策特别是财政政策对企业R&D投资的激励效应。霍尔认为,仅仅靠市场机制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R&D投资,因为R&D投资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特征,R&D投资具有一定的社会溢出效应,政府要通过政策补偿R&D投资中的私人R&D投资溢出损失和社会回报效应。他在1999年研究了OECD国家税收政策体系对R&D投资效应的影响,评估税收政策体系对企业R&D投资行为的激励作用,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一美元的税收信用激励能够增加一美元的R&D投资。霍尔、托马(Thoma)、托里西(Torrisi,2007)以欧洲33个国家的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1991—2004年企业专利和R&D的市场价值,提出了专利、专利质量和R&D等企业知识资本的市场价值计量模型。霍尔、梅雷斯(Mairesse)、马伦(Mohnen,2009)对R&D投资回报计量文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评价,并对企业R&D投资的溢出效应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企业R&D投资回报比其他物质资本投资回报率更高,而且企业R&D投资的社会回报率(溢出效应)更高。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9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进入产业结构大调整时期,企业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企业从物质资源配置竞争转向创新要素的集聚与创新效率的竞争。技术创新投入与政府创新政策不断催生创新型企业的成长,创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又加剧了市场竞争动态变化,“创新与成长”成为企业竞争的重要特征。因此,创新与企业发展能力理论研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企业资源基础论、竞争理论、企业知识基础论、企业动态能力论学术流派。沃纳菲尔特 (1984)说明了公司内部资源对公司获利并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意义。他对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企业同质性假设进行修正和发展,认为企业拥有和控制的资源存在差异,有价值、稀缺、难以模仿并不可替代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对创新与企业发展能力理论的研究出现了一批著名代表人物和理论流派,如创新体系理论(Nelson 1991,1994,1996)、经济演化理论(Nelson and Winter(1982)、竞争力理论(Porter,1980,1997)和动态能力理论(Teece,1992,1997)。动态能力理论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加洲大学伯克利分校蒂斯教授(1997)提出的,该理论分析私人企业如何在技术进步迅速的市场环境中财富创造的方法和源泉的理论。动态能力理论中的动态是指技术变化速度很快,未来竞争的性质和市场变化难以确定;能力是强调对企业内外部生产要素组织能力在战略管理中的关键作用。因此,动态能力理论是研究在技术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企业整合和重构内外的技术、组织及管理的竞争力以使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蒂斯的动态能力理论强调,企业的竞争优势取决于企业拥有的难以交易的知识资产与市场需求变化的互动能力。动态能力理论使企业竞争由内部资源转向内外动态平衡,在技术快速变化的动态环境下,企业的竞争优势都是短暂的,只有不断地在市场环境变化中快速重构企业内外资源,才能保持企业的动态竞争优势。格里菲思和哈维(2001)使用对合作伙伴决策的影响力来测度企业的全球化动态能力。迄今为止,国内学者对知识资本国际化配置、经济转型升级及动态能力理论研究还处在深化发展阶段,也是对动态能力理论文献和对少数企业动态能力变化案例进行实证研究的阶段(许庆瑞,2007;江积海,2007;孟晓斌、王重鸣、杨建锋,2007;焦豪、崔瑜,2008)。在动态能力理论研究中缺乏对技术创新投入变化和创新政策变化对企业动态能力影响效应的理论研究,对创新要素投入密度变化(知识资本构成比例变化)与经济转型升级动态能力变化的相互关系迫切需要深化研究,企业在知识国际化配置中迫切需要知识资本配置规律的理论指导,迫切需要政府创新政策体系的支持,迫切需要对基于知识资本国际化配置的动态能力的规律研究和创新政策的研究。本书是在我的博士研究生唐辉亮的博士生论文修改基础上形成的著作。唐辉亮在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承担了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知识资本国际化配置的动态能力演变与创新政策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参加了我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研究”的课题讨论。本书是我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子课题研究成果,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唐辉亮在参加课题研究和撰写博士学位论文过程中,曾经不幸患上了黑色素肿瘤(二期),但是,唐辉亮非常坚强,在身体比较虚弱的情况下,带着病痛继续研究并完成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同时坚持定期到北京治病。2015年,唐辉亮完成了博士学位论文,并通过了博士学位论文答辩。2016年春天,唐辉亮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同时身体也完全康复,真是人生中的大喜事!我为唐辉亮能够带着病痛坚持不懈地研究和完成博士学位论文的顽强精神而深受感动,我也为唐辉亮遇到北京好医生使身体完全治疗康复而感到十分欣慰,本书的出版对我和唐辉亮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纪念意义。本书出版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卢小生主任的大力支持,卢小生编审在出版过程中对书稿编辑的认真负责使我们深感敬佩!在此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及卢小生编审表示衷心感谢!由于我们水平有限,加之时间紧,书中疏漏和缺陷在所难免,殷切希望读者和有关专家批评指正,谨致真诚感谢!程惠芳于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屏峰校区2016年5月20日
全部显示∨
唐辉亮,男,江西万载人,宜春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浙江工业大学国际贸易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跨国公司理论与实践、知识资本国际转移、经济转型与发展。主持完成省社科规划、省高校人文、省教育规划重点等省部级课题5项、市社会经济发展重大招标课题2项,作为研究主干参与完成浙江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荣获市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市重大招标课题成果获多位市主要领导的重要批示。近五年来,在《管理世界》(一类权威期刊)《科学管理研究》(GSSCI)《统计与决策》(CSSCI)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篇,出版专著2部。
全部显示∨
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本书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 本书拟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三节 本书研究相关重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知识资本相关文献综述第一节 国内外知识资本理论研究综述
第二节 知识资本国际转移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第三节 知识资本与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相关研究
第三章 全球知识资本分布特征与空间差异分析第一节 国家知识资本测度方法研究概述
第二节 全球知识资本测度
第三节 全球知识资本分布的空间格局与差异分析
第四章 知识资本国际转移运行机制分析第一节 知识资本国际转移方式与途径
第二节 知识资本国际转移规律与趋势分析
第三节 知识资本国际转移理论基础与动因分析
第五章 知识资本国际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第一节 知识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知识资本国际转移计量方法
第三节 知识资本国际转移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知识资本国际转移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研究第一节 知识资本对产业升级影响的内在机理分析
第二节 知识资本国际转移对产业升级的实证研究
第三节 知识资本国际转移对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影响
第七章 知识资本国际转移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第一节 知识资本国际转移对自主技术创新影响的定性分析
第二节 知识资本国际转移对中国自主技术创新影响的定量分析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启示第一节 主要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第三节 研究方向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