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本书是在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的“八五”重点研究课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各种经济模式》的基础之上,经过进一步研究、修改、压缩而成的。这一选题的研究目的在于:系统总结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干部群众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在坚持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创造出的形形色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历经三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与政府统计系统的统计资料相结合,进行了一系列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分析归纳、充实提高的工作,再加以有选择地吸收了现有研究成果的精华部分,最后形成此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和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曲折经历都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对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后,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发展生产力的任务尤为突出,尤其重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不久,邓小平同志针对历史经验和我国国情曾作过科学分析,明确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在我国落后的生产力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绝不能离开现实条件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而要根据中国的国情,走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以及当代中国国情的研究,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这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在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导下,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以极其迅猛的速度向前发展,从而使我国国民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参见下表)。 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区及开放城市的兴起,以及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在农村,以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为契机,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以此为起点,九亿农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得以在农村这一广阔天地大显身手。以粮为纲绝不等于单打一,要致富、要奔小康必须搞多种经营。这一认识的重要体现就是,通过多种经营,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创办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80年代,我国乡镇企业虽然也经历过某些曲折,但是从总体上看,乡镇企业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增长势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90年,我国乡镇企业产值已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25%,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67%。1991年乡镇企业产值达1万亿元以上,比1978年增加了20多倍;1995年又突破6万亿元,四年时间增长了5倍。现在,乡镇企业已成为我国商品市场的重要供应者,是国家财政收入、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是支农、建农和建设中小城镇的重要力量。并且安排了近1亿农村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加速了农村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如果将农村的改革比作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那么,特区和开发区的建立则堪称画龙点睛的一笔。为了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速推进改革开放,从80年代初,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区的建立为标志,以发展沿海为主的梯度推移战略逐步实施。这就是:对以沿海地区采取投资倾斜手段,赋予财政留成比例、外汇使用额和外汇贷款、价格政策、外资建设项目的审批权限、税收、物资供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以沿海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搞活,在经济特区和开放城市,通过资金、劳力、技术的投入,并由此产生的辐射作用,不仅特区的经济得到蓬勃发展,而且使对外开放也从沿海向内地扩展,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经济与国际市场的衔接。逐渐形成为今天沿海、沿江、沿边的广阔的领先发展地带与区域经济格局。与此同时,一批新兴工业城市的兴起尤其引人注目。这些城市的先行效应、模式效应、辐射效应已成为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分析研究的注目点。城市历来是工业企业的聚集地,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工业的发展。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开始,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集团、股份制、现代企业制度等一系列改革尝试使许许多多企业逐步走上了“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求生存”的健康发展的道路。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的经济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农村,改革开放固然形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农村发展模式和一批“风流人物”,但在致富的过程中,“小农意识”、“暴发户”的影像时隐时现;农业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还带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从而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不足,甚至发生土地撂荒现象;在能源、原材料紧张的情况下,乡镇企业与城市大工业往往发生“争”和“挤”的矛盾;乡镇企业的发展、农民住宅条件的改善,以及前一段时间各地盲目兴建开发区,乱占耕地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城市和开发区,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生活环境的改善、人们眼界的开阔,工业化社会形成初期的阵痛也越来越明显。表现为:贫富差距逐渐拉大;以权谋私、以权代法、权钱交易现象不断曝光;商业欺诈、假冒伪劣、偷渡走私屡禁不止;不同阶层、不同行业之间的不合作行为初露端倪。地区、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地方割据的状态,国家统一的政策、法规难以不打折扣地贯彻实行。在企业,众所周知,如何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作为一个经济改革中的难题目前仍没有得到解决。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还在明显提高,而且一些中小企业在深化改革和经济体制转轨中也遇到资金、技术改造、经营机制的转换、产品的销路等问题。农村、城市、企业的改革开放之路代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方面和主要进程,既有成功的欣喜,又有竞争的残酷;既有一帆风顺的航程,又有崎岖泥泞的小路;既有历史的客观必然性,又有优胜劣汰的法则在起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已定,留待的只是如何描绘更新更美的图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创举,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又是后有来者的事业,需要提供成功的经验、失误的教训以资借鉴,需要总结形形色色的发展规律、发展模式以资参考。这是我们对“模式”问题进行研究的直接目的。“模式”这一用语,原指数学上的数学方程,也可以指借助数学符号或图示对一种理论的表述。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人们常把这一概念应用于对社会经济关系的表述,把一些可以用数学形式表示的,或虽不能用数学形式表示、但具有一定特征的经济关系的理论结构称作经济模式。波兰经济学家W.布鲁斯曾说:“使用‘模式’这个术语的正确意思是表示经济机制运行的图示,它是撇开复杂细节,而提供经济运行的主要原则的图示。”(布鲁斯著:《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中文版,第2页)经济模式的组成有三个特征:(1)有一定的内涵或主体,即关于某一事物的模式,如经济发展模式、市场模式、企业模式等;(2)有一定的结构,即这一模式是由哪些基本要素组成的,各要素在结构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其相互之间怎样联结;(3)理论性,即它排除了一些现象性的东西,从本质上把复杂的事物简化或进行理论抽象,因此,经济模式都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从上述观点出发,我们认为,农村经济模式、城市(地区)模式、企业模式都是在特定经济环境下运行机制、经营管理方式的理论抽象,是特定经济体制下运行机制的基本框架和运行原则的总和,它可以为人们提供现存的农村、城市、企业的发展轨迹及预期的发展前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模式就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各种经济单位、经济实体的经营方式和运行机制的理论抽象,以及自身体系的基本框架与运行原则的总和。本书的全部内容分为相对独立的三篇:第一篇为农村篇,其中介绍了温州、苏南、珠江三角洲、阜阳、京郊、龙港、南丹等农村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并在第五章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进行了探讨;第二篇为工业篇,其中介绍了近年来随着工业企业改革而相继出现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企业集团、股份制等几种改革模式;第三篇为城市地区篇,其中介绍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地区发展战略,以及经济特区、沿海、沿江、沿边开放城市和地区的发展。本书由张泽厚、王永杰主编。农村篇的撰写由何平主持,何平、张晓朴、许亦频、石庆焱、孙继伟、贺林、李友濂等执笔;工业篇的撰写由强志源主持,第六、八、十章由强志源执笔,第七章由强志源、牛治瑞执笔,第九章由强志源、李玉梅执笔;城市地区篇的撰写由张元萍主持,第十一、十四章由张元萍执笔,第十二章由高晓燕执笔,第十三章由冉蓉执笔;全书由张泽厚、何平、孙继伟总纂。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我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但对于这样内容广泛、政策性强、仍在探索中的题材,定然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此我们恳请广大专家学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我们继续组织力量对这一具有深刻内涵的题材进行不断地发掘和研究。借此机会,对众多在课题研究和本书编写过程中协助我们进行调查、提供资料、提出建议的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编者1996年12月
全部显示∨
张泽厚同志1939年8月生湖南省常德市,毕业于武汉大学,现任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出版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人口结构研究》、《中国教育结构研究》、《中国人口思想史》、《宏观经济监测预警与经济波动》等十余部;近几年主持的《中国贫困问题研究》、《中国小康问题研究》、《统计信息在社会经济信息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研究》、《统计学科体系问题研究》等研究课题,均获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奖的一等奖。
全部显示∨
农村篇第一章 我国农村经济模式概述第一节 我国农村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 我国农村经济模式的特征及启示
第二章 以个体经济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模式第一节 温州模式
第二节 阜阳模式
第三章 以集体经济为主体的农村经济模式第一节 苏南模式
第二节 珠江三角洲模式
第四章 其他农村经济模式第一节 京郊模式
第二节 龙港模式
第三节 南丹模式
第五章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第一节 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第二节 当前乡镇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工业企业篇第六章 我国企业改革与企业模式的转换第一节 企业模式的一般概念
第二节 我国企业改革与企业模式的发展
第三节 企业模式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换
第七章 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模式第一节 企业承包制的产生及发展过程
第二节 企业承包制的内容与形式
第三节 企业承包制的运作
第四节 企业承包制特征的分析与评价
第八章 企业集团模式第一节 我国企业集团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 企业集团的模式及特点
第三节 我国企业集团模式的评价
第九章 股份制模式第一节 股份制企业模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第二节 股份制企业模式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股份制对推动企业改革的重要作用
第四节 从股份制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第十章 我国企业模式的比较和选择第一节 我国企业模式的比较
第二节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与企业目标模式
第三节 建立有中国特色企业模式的构想
城市地区篇第十一章 城市经济模式概述第一节 城市经济模式的概念
第二节 城市经济模式的形成和发展
第三节 城市经济模式的比较
第十二章 经济特区模式第一节 经济特区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经济特区模式的探索过程
第三节 经济特区模式的特点
第四节 经济特区发展对我国城市经济的推动作用
第五节 经济特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方向
第十三章 沿海地区开发开放模式第一节 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兴起
第二节 沿海地区开发开放模式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对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总体评价
第四节 经济技术开发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十四章 区域经济模式第一节 区域经济模式的形成
第二节 区域经济模式的类型
第三节 区域经济模式的特点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前景展望
该书无电子版哦,想阅读点购买纸书吧,现在还在打折喔(⊙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