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书评书摘>书评书摘详情页

中华读书报发表我社图书书评:学部委员是怎样炼成的


  学者自传常常是我们了解学者本人的学术生涯和学科发展的一把钥匙,也是学术传承的一种最好方式。周溯源、赵剑英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共八册,约270万字,这是一套大型自传合集。每部自传前有个人简介,简述各人学历、所获奖项和学术成果。各人自传配有照片,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全书印制精美,捧读在手,感到沉甸甸的分量,读来给人意趣盎然之感。不管是从全书装帧设计和编校质量来看,还是从书的内容来看,都称得上是一部精品。可以想象,主编为策划、组织此套书的撰写工作,花费了极大的心力,没有高强度的投入,就不可能有这样一部精品的产出。这套书的出版,为人们了解中国社科院院史和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增添了新的历史文献。




  通读这套书,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这套书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作者层次高。除了已经病逝或年高病重无法写作者外,有近140位学部委员、荣誉学部委员参与撰写了自传(少数学者是以采访或报道的形式出现)。全书按照所属学部分卷:文哲学部卷34人、历史学部卷33人、经济学部卷28人、社会政法学部卷21人、国际研究学部卷19人、马克思主义研究学部卷5人。这些作者都是学有大成,是某学科、某领域的领军人物,他们的学术自传不仅展现了个人成长史,实际上也反映了他们工作领域、从事学科的推进历程,他们都是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其代表性不言而喻。


  二是每位传主写作自传经历本着真实、真情、真挚的原则,对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治学经验坦诚交代,不虚饰,不做作,不矫情。当选的学部委员就其年龄可分为三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前接受高等教育走上学术道路,或投奔延安走上革命道路的。这一阶段的学部委员人数较少,仅于光远、刘国光、刘克明、何方几人而已。作者中最年长者是于光远先生,1915年出生,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5年被遴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第二阶段是出生于1930~1940 年代,1950~1960年代毕业于名校的大学生(内中不少是北大毕业),他们是学部委员的中坚力量。这里面有少数被选赴苏联留学,是当时跨出国门的知识精英。这些人经历了反右、文革等历次政治运动,有过这样那样的挫折,学术道路比较曲折,有的甚至大起大落,他们对于自己在那些动荡岁月中的复杂人生经历如实诉说。如丁伟志先生的回忆就提及批林批孔中《历史研究》编辑们的艰难处境,张海鹏先生的自传就详细介绍了自己“在近代史所经历的‘四清’与‘文化大革命’”的坎坷。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保存了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记忆。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他们重获新生,得以焕发青春,追回自己失落的时光,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勤奋耕耘,进取不已,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取得了一项又一项重大学术成果,为推进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第三阶段是1950年后出生,他们基本上都是在1978年后考上大学或研究生,是在新时期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者,他们现任各所负责人,这些人只占现有学部委员的少数。这三个阶段的作者可谓已有学部委员的“老、中、青”三代(这里的所谓“青”,现在大概也在六十岁以上了),他们的成长经历实际上就是共和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的成长史。通读他们的自传,我们可获取他们如何做人、如何治学、如何处理各种人生际遇,战胜诸般困难的宝贵经验。


  三是这套书既然是学者自传,自然是以谈学论学为主。金代元好问《论诗》曰:“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此套书的作者本着传承学术的历史使命,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们都是把自己的拿手本领、治学秘笈一一展示给世人。如王震中先生对自己的《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1994年)、《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2013年)两书的基本理论给予了详细的解说。余太山先生对自己的古代中亚史研究分中亚、两汉魏晋南北朝和西域、东西交通三类作了介绍。陈祖武先生回顾了自己从事清代学术史研究的历程。耿云志先生对自己在中国近代思想史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杨天石对自己的民国史研究,黄绍湘对自己的美国史研究……都一一作了介绍,他们都有明确的学科建设意识和学术创新意识,为此自觉不懈地追求。他们的自传就是自己内心的旅程,自己学术生涯的总结,他们以自己治学经历回答了一个问题——学部委员是怎样炼成的?细读各传,读者自然会产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江山代有才人出”的感慨。


  中国社会科学院过去曾出版过《学问人生》(两卷四册,2007—2008年)、《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回忆》(8卷,2014年),前者主要是总结老一辈学者如郭沫若、范文澜、夏鼐、吕叔湘、何其芳等人的学术事迹和成就。后者则是回顾、总结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所、各学科的历史。此套《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虽系个人自传,但因传主大多在中国社科院工作时间较长,少则三四十年,长则六七十年,因此他们的成长经历实同社科院与时俱进,他们的个人生活史成为社科院历史中比较精粹的部分,或者说高级学术的生成史。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学术自传》是我们了解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是折射、透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状况的一面镜子。对于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历史,总结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作者为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