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剑桥中国晚清史 1800-1911年下

纸书售价: 143.0 纸书定价:¥143.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下卷前言
第一章 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农业
手工业
近代工业
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
行政和经济
第二章 晚清的对外关系,1866—1905年
对外关系发生变化的背景
1866—1875年的对外关系
1866年的斌椿外交使团
蒲安臣使团和阿礼国协定
1870年的天津教案
觐见问题,1873年
马嘉理事件,1875年
帝国主义在边疆地区和朝贡国扩张的加速
台湾和琉球
伊犁危机,1871—1881年
争夺安南(越南)的中法战争,1883—1885年
日本对朝鲜的侵略
朝鲜的开放
国内暴乱和国际政治①
战争爆发
和平谈判
“瓜分中国”的危险
三国干涉
中俄秘密结盟
割地狂潮
门户开放政策
义和团起义
义和团运动的背景
义和拳的起源
宫廷对义和拳的庇护
华南和华东的独立行动
和平解决
俄国在满洲
义和团暴乱的影响
英日联盟的影响与俄日战争
联盟的起源
英日联盟的影响
俄日战争
第三章 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1840—1895年
引言 对外关系的传统观点
最初的反应和惰性,1840—1860年
传统的经世之学和新的战略性建议
误会和惰性
西方力量和财富的冲击,1860—1895年
中国人承认“变局”
寻求和平的外交关系
“把握时机”
对外政策观点的矛盾,1860—1895年
排外主义的兴起
坚持文化主义
民族意识的出现
中国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延续和变化
第四章 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
太平军战争以后时期的清朝军队
回民叛乱及其国际意义
云南
陕西和甘肃
新疆
清朝在陕西和甘肃的胜利
收复新疆
李鸿章与海防
淮军和它的问题
建设一支海军
中法战争及其后果
海军衙门和北洋海军
刘铭传在台湾
武备学堂和它们的问题
中日战争的灾难
第五章 思想的变化和维新运动,1890—1898年
背景——西方冲击的形势
康有为和新思想的风云激荡
维新运动
湖南的维新运动
1898年的灾难
维新时代的遗产
第六章 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
中国的开放对日本的警告
中国人心目中的明治时期的日本
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
民族主义及其反应
翻译的影响
日本和中国的革命派
第七章 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
光绪皇帝的改革诏书
教育改革
军事制度的改革
立宪政体的准备工作
行政制度的改革
准备立宪的日程与“宪法大纲”
咨议局、资政院和自治会
财政的清理与集中
其他改革方案
编纂新法典
革除陋习
消除满汉畛域
清末改革的特点
第八章 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
关于商人和现代企业的再评价
工业化的政治理论基础
商人的作用和地位的变化
官方对现代工业的赞助
李鸿章的领导作风
官督与商办之争
张之洞对商人合伙的许诺
幻想逐渐消失
创办私人企业的运动
私营铁路和经济民族主义
私营企业茂新面粉厂
新的行政章程和法规
北京和各省官署:在领导方面的矛盾
京师新设的各部
各省的反应
办企业官员的出现
作为官僚企业家的周学熙和张謇
一点浅见
第九章 共和革命运动
早期的联盟:1905年以前的革命运动
孙中山与兴中会,1894—1903年
孙、康、梁之间合作的企图
1901—1905年的学生运动
分裂的运动与排满主义的增长
革命的联盟,1905—1908年
一个新的革命战线的形成
意识形态与“革命一改良的辩论”
革命策略和秘密会社
清王朝的灭亡,1908—1912年
大联合的出现
新军
新绅士和省咨议局
革命组织
民国的诞生
宪友会
同盟会中部总会
四川危机
湖北的危机:对革命或温和的抉择
革命之谜
革命派锋芒的消失
第十章 社会变化的潮流
特权阶级种种
巨绅:太平天国以后的官吏和科第之士
新军势力
接触西方后的结果
新的知识界和实业界
新的社会制度
分裂的开始
平民百姓纵观
一个新的集团:产业工人
农村暴发户和贫苦农民
手工业的变化
移民
半无产阶级的产生
社会变化的动力
外因和内因
土地关系的恶化
民众运动及其社会影响
参考文献介绍
第一章 1870—1911年晚清帝国的经济趋向
第二章 晚清的对外关系,1866—1905年
第三章 中国人对西方关系看法的变化,1840—1895年
第四章 西北与沿海的军事挑战
第五章 思想的变化和维新运动,1890—1898年
第六章 日本与中国的辛亥革命
第七章 1901—1911年政治和制度的改革
第八章 辛亥革命前的政府、商人和工业
第九章 共和革命运动
第十章 社会变化的潮流
参考书目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