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外国历史大事集》是一部兼有工具书性质的世界史基础读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稿编辑。全书编为10册,其中古代部分2册、近代部分4册、现代部分4册。从1982年下半年起,各编辑组陆续开始组织、退改稿件。现在,近代部分第一分册业已定稿,预期将按每隔三四个月发稿1册的安排,力争在1986年内把全部稿件编辑完毕,交付重庆出版社陆续出版。本书作为《外国历史名人传》的姊妹篇,从阐述、剖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角度,考察和反映世界历史的演变。也可以说,它是一套集纳记述世界历史上占有一定地位的各国重大历史事件的系列化的文集汇编。以单篇而论,大事集稿件的容量约比名人传增加1倍,平均每篇1万字,有一部分稿件达到1.2万字,甚至更多一些。而且,对于在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采取了分解课题的办法,使之能有足够的篇幅阐明所应涉及的内容。例如近代部分第一分册中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就是分成几个选题,按其发展阶段,或者划分不同地区,各自独立成篇予以阐述的。对本书稿件的基本要求,是要应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说明发生各个事件的历史环境,事件的起因、渊源和演变,在事件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个人、组织或流派所持的政治主张、思想观点和所作的突出贡献,事件的结局和影响,以及对事件的评价。特别要求作者掌握历史科学的具体性这一根本特点,尽可能充分地用事实、数字、史料和文献说话,同时又抓住要点,言简意赅地概述和分析事件发展的历史过程。这部《外国历史大事集》,现已列入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世界史学科的国家重点项目之一。不言而喻,这意味着国家对于发展世界史学科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要求它理应具有较高的质量,达到与国家项目相称的学术水平。在我国世界史研究基础非常薄弱的条件下,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将是一项极为艰巨的任务。我认为有必要预先说明,列为国家科研项目,由国家研究机构从事组稿编辑,并不表示这部大事集稿件中所作的叙述和评价具有代表党和国家发言的性质。它不等同于政府文件的权威性,而是属于学术领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和教学人员对各个历史课题所作的探索和回答,要体现百家争鸣的方针。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希望做到,稿件中叙述事实和作出评价时,对那些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有过争论的问题,在主要表述作者观点之外,适当介绍堪称一家之言的不同见解;而当编者与作者之间产生某些不同看法时,如果交换意见后作者仍然坚持,可以保留作者的观点,编者只负统一体例、文字加工之责。我们世界历史研究所为什么要用四年多时间组织这样一个既费时又费力的项目呢?第一,期望能在推动世界史研究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服务方面,作点微薄的努力。历史与现实是紧密连接而不能截然割裂的。这不仅在于今天所说的历史原本是昨天的现实,更重要的是,因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史学工作者来说,认识世界的目的就在于改造世界,研究历史正是为了推进现实,面向未来。历史科学本身虽然并不负担直接回答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问题的使命,但是,只要方向明确,课题选择得当,的确浇注了心血,它仍然可以对推动现实起到多方面的作用。我们的历史研究是要科学地描述人类的昨天,再现人类社会向前奋进的历程,褒贬人物,评说事件,歌颂人类创造的一切美好的事物,鞭挞剥削压迫、腐朽黑暗和愚昧落后,传播人类世世代代积累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发现并概括历史发展的规律。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有益于帮助人们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有利于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经典作家提出各种科学论断的历史背景,注意汲取足资借鉴的和务必引以为戒的历史经验,从而加深对于现实的认识,正确地从事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实践。我们应该充分估计历史科学所具有的培育熏陶、潜移默化的巨大力量。它帮助人们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充实文化素养,提高精神境界,明辨是非善恶,满怀信心地去创造未来。史学工作者越是自觉地把握自己的职责所在,就越能在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对人民,对社会作出更多的贡献。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实行开放政策以来,我国的国际交往大为增加,与各国人民之间的联系日益频繁。这种客观形势表明,我国人民比之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地需要了解各国,了解世界。我们要吸收外国一切先进的、于我们有用的技术和经验,同时力求避免重现别人的弊端。这都很自然地增加了人们熟悉和掌握外国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加了对于随时可以查阅外国历史有关问题的读物的客观需要。编辑出版《外国历史大事集》的主要目的,就是适应这种社会需要,帮助读者获得知识,为教学者增添参考资料,给涉外单位和人员提供查阅的方便。事实上,这种工作就是贯彻执行历史科学为现实服务的方针。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只有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多做一些切切实实的事情,才会使人们真正感受到它的益处而日渐重视这一学科。我国的世界史学科也只有在它确确实实显示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所裨益和有所贡献的时候,才能说是已经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而将获得广泛的发展。第二,为了促进世界史学科的基础建设,开拓选题,锻炼队伍。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基础,至今仍然相当薄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占有史料、收藏图书严重不足,情报信息渠道不畅,缺乏系统整理加工,传输应用很不及时,多年来未曾有计划地注重资料积累,工具书极少;(2)研究课题较为陈旧,缺门太多,整体性的宏观研究未能充分开展,抱残守缺的某些积习未能清除;(3)研究成果难称丰硕,著述太少,确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著屈指可数,成果形式亦不够多样,尤其缺少简短精辟而又尖锐清新之作,不能广为传播,产生较大社会影响;(4)科研队伍既弱又小,老一辈有造诣的学者精力日见减退,中年科研教学骨干大都处于超负荷状态,实际从事科研的时间不多,青年一代不乏优秀人才,毕竟总数有限,而且后起之秀成长道路仍有崎岖,凡此种种,造成青黄不接的局面甚为严重。以上也是世界史学界同行近几年来在各种不同场合多次大声疾呼,吁请各方面人士予以关注的。我集中起来加以综述,看起来似乎有点黯淡无光。当然,这里只说了问题的一面,几年来已在不同程度上有了若干改善。各种研究会、学会如雨后春笋,学术活动颇为频繁,学术交流相当活跃,科研成果小有丰收,其中自有佳作,世界史各种教材的编写出版更是成绩斐然。但是,我们不能不承认,上述弱点并未根本改观,看来亦非再有三年五载所能解决。因此,我们要发展世界史学科,除了想方设法加紧培养新的人才、扩大教学科研队伍之外,还要进一步在现有人员中充分挖掘潜力,统筹兼顾,加强协作,既有通盘筹划,又能发扬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学科、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真正做到解放思想,百家争鸣。在这当中,组织重点课题攻关,重视学科基础建设,尤为当务之急。在世界史学科基础建设方面,有许多工作正在或亟待进行,包括大量翻译出版外国史学名著,汇编各种专题的、地区的和断代的基本史料,编纂各类品种的辞书、工具书,等等。这都得依靠世界史同行,特别是出版部门的同心协力。编辑出版《外国历史大事集》,亦是其中的一项工作。这套10册的大事集有400个以上的选题。每篇都要把一个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重要过程、历史地位,用叙事形式阐述清楚,主要靠事实和材料说话,结合必要的议论和分析。因而,作者势必要占有较多的史料,需要进行一定的研究。就一个事件来说,它比教科书或通史所叙述的分量要大得多,比之专著则更为集中和浓缩。在一定意义上,每一个选题就是一项研究课题。写好一篇大事集,无疑为进一步对这个课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作了铺垫。就我们的希望而言,是想通过组织大事集的稿件,开拓一批世界史研究的新课题;即使是老的课题也能有点新意,充实些新材料,反映出国内外学术界讨论中的新见解。这样,就不仅是简单地复述事件,而是或多或少有所前进。对于大事集的作者,我们原则上希望每个课题最好能由国内同行中最适当的人选来撰稿。所谓最适当,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例如某一事件,同时有几位作者都是适当人选,那就要顾及他们各自近期的工作状况和时间安排,等等。也还有这样一层意思,就是作者们要体现出老中青的组合,能够发掘锻炼一批年轻的新的人才,向他们提供发表成果的机会。总之,既要能保证稿件的高质量,又要促进人才的成长。第三,要把编辑出版《外国历史大事集》作为编纂我国多卷本世界通史的准备工作的一个环节,一项阶段性的成果。在20世纪之内编纂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卷本世界通史,已经确定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中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我国世界史学界同行大多数人赞成的共同奋斗目标。现已开始着手筹备的这项任务,就我国的世界史学科来说,可谓一项宏大的计划。我个人的看法,多卷本,不一定非得几十卷。它的宏大,主要不在于其规模,而在于它应该尝试创立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撰写世界通史的新的学术体系,能够反映世界正在面临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这种时代的气息,注意世界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横向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在学术上集中体现我国世界史研究的水平。因此,它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准备。如果考虑到前面所说我国世界史学科基础薄弱的实际状况,更应该强调抓紧必要的先行步骤。无论如何,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抓住相对来说当前这一最合适的时机,在几年之内,为实际撰写世界通史开创良好的开端,推动我国的世界史研究开创一种新的局面。编纂世界通史的各项准备工作中有一些基础准备,《外国历史大事集》也是其中之一。所谓基础准备,是把编写世界通史所应涉及和考虑的一般性课题,先以某种成果的形式过滤一遍,便于下一步在更高的层次上确定课题。我们正在编写的《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侧重从各分支学科和各国历史概述方面,《外国历史名人传》从人物方面,《外国历史大事集》从事件方面,提供这样的准备。它们既是各具自身独立价值的世界史工具书和基础读物,又是设计世界通史的结构、体系的最初一批草图。从准备世界通史的角度来看,这些先行步骤的意义不在于它们的稿件质量如何,而是从这些稿件中提出了什么样需要着重研究的课题,以及写作这些稿件的人选。或者也可以看作一种课题的准备、队伍的准备。上述几个目的能否达到,设想是否正确,将要由时间作出回答。在看完《外国历史大事集》近代部分第一分册全部稿件之后,我感到有三个明显的缺点。第一,选题范围仍然过分偏重于政治方面,有关社会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稿件太少。这是过去世界史学科研究范围过于狭窄的反映。近几年来,许多同行批评了这个缺点,在科研实践中逐步有所克服,但在《外国历史大事集》这一册稿件中未能相应改善。第二,约请作者有不尽恰当之处,未能充分贯彻原来的意图,多少有点照顾就近组稿的方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稿件的学术水平。第三,退改稿件和统一定稿的安排前松后紧,有些作者早已交稿,编者却未及时提出修改意见,以致改稿时间短促,最后一小批稿件定稿较为粗糙,质量差些。这些缺点,主要是我对组稿改稿的前期工作没有抓紧、对选题未作认真推敲、退改稿件疏于检查。以后将要发稿各册,凡是来得及补救的,当设法采取一些弥补措施。在此,谨向读者致歉,并欢迎对本书提出批评意见。我还要借此机会,向重庆出版社的同志和承印本书的重庆新华印刷厂的同志预先表示感谢。他们为了做到重点项目的科研成果早日与读者见面,将努力缩短出版周期,保证在收到各册书稿之后的六个月内出书。在我国目前的出版印刷条件下,这已经是颇不容易了。朱庭光1984年9月15日
全部显示∨
再版说明
初版说明
前言
英国革命中的两次内战
克伦威尔远征爱尔兰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和“光荣革命”
英国工业革命
法国启蒙运动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法兰西共和国的成立和吉伦特派执政
雅各宾专政
1794年法国热月政变
《拿破仑法典》的制定
1812年拿破仑远征俄国
法国1830年七月革命
19世纪30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普鲁士王国的兴起
普鲁士施泰因和哈登堡改革
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
1844年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俄国斯杰潘·拉辛起义
彼得一世改革
北方战争(1700—1721年)
普加乔夫起义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奥地利玛丽亚·特莱西娅和约瑟夫二世改革
1808—1814年西班牙革命
希腊独立战争
三次瓜分波兰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8世纪中叶欧洲国家之间的七年战争
维也纳会议的召开和神圣同盟的建立
19世纪初叶的空想社会主义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谢司起义
门罗主义的提出及其演变
美国西部的开拓
海地革命
巴西独立运动
西班牙南美洲殖民地的独立战争
墨西哥独立战争
日本大盐平八郎起义
越南西山农民起义
印度尼西亚蒂博尼哥罗起义
19世纪奥斯曼帝国的坦齐马特改革
英国对印度的征服
18世纪中叶孟加拉的普拉西战役
非洲奴隶贸易400年始末
19世纪西方国家在非洲的探险活动
19世纪初南非班图人的迁徙
埃及穆罕默德·阿里的改革
澳大利亚的发现及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社科学术文库”已出版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