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第1辑·2012)
纸书售价: ¥55.2 纸书定价:¥69.0 电子书售价: ¥27.6
-
作者: 邓纯东责任编辑: 赵丽出版时间: 2014-01-01ISBN: 978-7-5161-3871-7字数: 442千字浏览人数: 121次所属丛书: 马克思主义专题研究文丛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基本路线的确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一 高度重视史学研究在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学习历史、总结历史是为了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古鉴今,更好地开辟未来
(二)充分发挥历史资政育人的作用,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聚人心、贡献力量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史学思想推动着当代中国史学理论创新
(一)坚持判断社会历史是非得失、兴衰成败的客观标准,把握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体现和尊重人民群众在创造人类历史、推动文明进步中的主体地位
(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两个历史决议为依据,科学总结历史经验,正确对待历史和历史人物
(四)科学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历程,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经验、基本规律,提高对“三个选择”必然性的认识
(五)全面认识祖国传统历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坚持和发展
一 伟大的历史转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和拓展
三 改革开放前后探索的关系
毫不动摇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历史性创造
正确道路铸就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艰辛探索凝结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和发展历程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通过和平发展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超越了苏联模式,使社会主义朝着与本国国情、时代特征紧密结合起来的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社会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发展进程的理论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丰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社会发展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同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
一 一脉相承的发展
二 与时俱进的创新
三 统一的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一脉相承的
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统一的,没有“传统马克思主义”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区别
二 不能用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正确性
三 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论纲
一 不同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必然各具特色
二 经济文化落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三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四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
五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六 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特征
七 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共同富裕的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八 以人为本,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和平发展的社会主义
十 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中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基本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基本问题的探索和回答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形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形态——邓小平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四大理论支柱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髓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石理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具体内容结构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理论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理论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理论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
(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理论
(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军队和国防建设理论
(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统一理论
(十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
(十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
一 理论基石的内涵及其与理论体系的关系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石的形成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提出及发展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提出及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的提出及发展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石的重要意义
从全人类的高度认识科学发展问题——论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国际背景
一 科学发展日益成为21世纪世界的核心问题
二 全球风险社会的来临
三 国际范围的发展模式之争聚焦中国
四 国外发展观演变的启示
深化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三个问题
一 关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转变问题
二 关于公平分配利益进而化解社会矛盾问题
三 关于推进政府行政体制改革问题
党的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的新发展
一 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确立和提升
(一)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二)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的统领作用
二 突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科学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深化和拓展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和要求
(三)凸显了一些重大战略的地位和意义
三 深化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
(一)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二)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四 强化了科学发展主题下的文化建设
五 创造了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党的建设相结合的新经验
六 进一步明确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思路
七 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的科学发展、和平发展道路
(一)对外宣示中国的科学发展
(二)向世界宣示中国的和平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和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二 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三 资本主义强国社会制度的本质是资本对外实行掠夺对内实行对多数人的统治
四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关键在党
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制度体系的统一
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内在要求
全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内涵和特点
概括提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要性和基本依据
一 概括提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必要性
二 概括提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论依据
三 概括提炼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实践依据
(一)必须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在实践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二)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实践取得的辉煌成就
(三)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探索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四个基础问题
一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
二 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体基础
三 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仰基础
四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原则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逻辑分析
一 文献简述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结构
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逻辑层次
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逻辑
(一)理顺我国制度行为主体间的权力关系
(二)理顺制度与制度运行环境的关系
道路自决、理论自觉、制度自信: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维境界
一 一个理论和实践创新任务: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境界
二 道路自决: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境界
三 理论自觉: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境界
四 制度自信: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境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
“两个毫不动摇”的当前价值——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非公有制经济在初级阶段要有一定历史地位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能动摇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有经济的作用远大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有经济”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内涵及其坚持、发展与完善问题
二 关于国有经济的“定位”问题
三 应弄清国有经济和公有制整体在社会主义制度中的真实地位与作用
四 国有经济的效率问题及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理论思考
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基础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第二次革命”的制度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宗旨在于同现实的生产力相适应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障
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不断变革和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一种不断变革和完善的制度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需要在理论上再认识
(一)不能离开生产力性质和生产方式谈论社会主义公有制
(二)所有制形式及其结构的变革是否突破了公有制为主体
(三)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需要有科学的理论依据
四 调整和变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思路
(一)深刻理解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宗旨和内涵
(二)按照经济合理和比较优势原则调整国有经济的定位和比重
(三)建立健全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经营制度
(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五)合理发展虚拟资本和有效控制投机资本
(六)按照生产力发展和统筹城乡关系的要求进一步变革农村土地制度
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实现人的解放的科学论断
两极分化根植于资本主义经济的本性
共同富裕的科学内涵
以“共同富裕”推动落实科学发展观
论民主与社会主义民主——关于民主问题的札记
一 民主政治有鲜明的政治性
二 民主是具体的、历史的,表现为一个过程
三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再思考
一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个不断实践和探索的过程
二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突破政治体制改革的“瓶颈”
三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必须朝依法治国的目标方向推进改革
西方学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研究评析
一 研究角度
二 主要观点
三 基本特征
论核心价值的社会制度本质
一 社会核心价值的制度性
二 核心价值的阶级性和历史性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本质
四 高扬核心价值,夯实基本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建设
一 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本质
二 意识形态建设的本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三 当今世界两种价值观的斗争
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独立自主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哪里
二 从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 从中国共产党的宗旨、群众路线和思想路线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 从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科学发展观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五 以人为本、实事求是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根本观点
六 独立自主: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必然要求
七 完整、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与实现路径
一 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意义
二 建设文化强国的总体思路
三 建设文化强国的具体路径
我国社会建设的主要任务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 中国进入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二 社会建设的内涵和主要任务
三 中国社会建设未来的发展阶段
新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演变与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理论创新
一 单一型利益关系的松动与社会利益关系新课题的提出
二 多种所有制、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新社会阶层等理论观点的概括
三 社会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形成
绿色发展与绿色崛起的两大引擎——论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两个基本形态
一 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重要载体与基本形态之一——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的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
(二)低碳文明具有生态文明的本质属性
(三)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本身就是创新经济与创新发展
二 生态文明创新经济的重要载体与基本形态之二——循环经济
(一)循环经济是人类文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和创新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循环经济是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协调的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三)循环经济是生态文明创新的最重要载体
三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生态经济及绿色经济的实现形态
生态文明建设:十七大以来科学发展观新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标志着我们党对文明的认识达到新的阶段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全面反思工业文明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要求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国际社会种种挑战的客观需要
二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完善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认识的深化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奋斗目标的拓展
三 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和丰富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标志着我们党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达到新的境界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创新性发展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长期生态环境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的实践检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
党的执政理念的历史性进步——十六大以来党的执政理念与实践的创新发展
一 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四 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五 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新时期以来执政党建设理论体系完善历程考察
一 新时期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创新
二 新时期新阶段的探索和创新
三 新世纪新形势下和新起点上的发展和完善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