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在恒河流域创立佛教。此后渐次传播,成为遍及全球的世界性宗教。自佛教产生之初,佛陀就鼓励用各地的方言宣说佛法,由此形成了不同语言系统的佛典。流传至今,最有体系、影响最大的有梵文巴利文佛典、汉文佛典和藏文佛典。这些典籍,既有佛陀讲说的经文,也有佛弟子以各自语言对佛教义理的诠释与创新,发展至今,字数当以亿计,构成了人类文化史上的绚烂篇章。在佛教发展史上,不同语言之间的佛典翻译,是佛教全球化以及佛教参与其他文化形塑的重要一环。自公元1世纪至11世纪,印度佛教典籍的大规模汉译,对于印度部派佛教与大乘佛教思想的保存与流传,对于佛教在东亚的传播,对于中古以后中华文明的成熟,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自公元7世纪至14世纪印度佛教典籍的藏译,则不仅使中后期印度佛教典籍完整地保存在藏语之中,也对藏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关键作用。就今天仍然使用的佛教典籍而言,数量最大的,应该说是汉文与藏文佛典。这些典籍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印度佛教典籍的翻译,汉译部分主要是早期、中期印度佛教典籍,藏译部分则主要集中于中后期印度佛教典籍。汉文与藏文佛典的另外一大部分,则是佛弟子的汉语和藏语佛教著述,更为直接地体现了汉藏佛教的独特创造。汉文佛典的汇编,有汉文《大藏经》和《续藏经》,合计5000余部;藏文佛典中,《甘珠尔》、《丹珠尔》收入印度著作合计4600余部,另有历代大德文集不计其数。特别重要的是,就佛教学术体系而言,汉文佛典与藏文佛典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一方面,尚有诸多由梵译藏之经论为汉文所不具,而藏地高僧大德的众多论著,更多无汉译。若能将更多的印度中后期佛教重要典籍,如佛护、清辩、月称等的中观学论著,安慧等的唯识学论著,圣解脱军、狮子贤等的般若学论著,陈那、法称等的因明学论著,德光等的律学论著,以及大量密宗典籍译成汉语,无疑将丰富与完善汉传佛教对印度佛教史的理解;而如将藏传佛教大德宗喀巴大师、嘉曹杰、克主杰等大师的稀有善说译成汉文,则不仅将加深汉藏两大文化体系的相互认知,对于今天的佛弟子契理契机地理解佛法,也有殊胜的帮助。20世纪30年代,汉地法尊法师将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由藏译汉,影响日益深广,堪称范例。另一方面,现存汉译梵文典籍中,也有诸多极为重要,而为藏文所无之经论。若能将汉译典籍中现存的四部《阿含经》、《对法七论》、《成实论》、《大智度论》,以及有关龙树菩萨等人的传记等译成藏文,则可呈现藏文佛典之完整与庄严;而汉语的佛典创造,如禅宗的著作等,早在唐代就有藏文的翻译与传播,但今天大多不为人知,在文化的交流互鉴日益迅疾深入的今天,将体现汉传佛教特色的佛典择要译为藏文,无疑也具有重要意义。有鉴于此,辽宁省沈阳市北塔护国法轮寺于2009年成立了藏文班,将宗喀巴大师的《现观庄严论释金鬘疏》等论典译成汉文。2011年,黑龙江省大庆市富余正洁寺与中国人民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尽己所能励力荷担梵、汉、藏佛教经论的校勘与互译事业,将诸多藏文重要佛典译为汉文,撮其要者,有《宝性论》本颂与无著释、圣解脱军《二万五千颂般若现观庄严论光明释》、狮子贤《八千颂般若现观庄严论光明释》与《明义释》,宗喀巴大师《中论释·正理海》与《现观庄严论释金鬘疏》,嘉曹杰《宝性论大疏》与《现观庄严论释心要庄严疏》,克主杰《中观千座论》与《现观庄严论释显明难解疏》、克珠丹巴达杰大师《般若总义·显明心要庄严疏》,等等。与此同时,国际佛学研究中心还邀请了一些藏族僧俗学者,为他们开设汉语佛学班,以期培养出一批精通佛典汉语的藏语系佛教学者,更多、更圆满地将汉文佛典呈现为藏文。目前中心正在进行的汉译藏项目有《大智度论》、《龙树、无著菩萨传记资料》等。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推动的佛教基础文献整理与翻译工作,得到学术界及藏汉佛教诸大寺院高僧巨擘的高度认同与鼓励。佛教经典的汉藏互译,不仅将深化佛教学术的研究,而且对于加强藏汉文化互动、推动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也有显著的积极作用。2013年,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签约,出版《佛学译丛》,渐次呈现中心的研究与翻译成果。从长远看,国际佛学研究中心在翻译出版汉藏佛教典籍的同时,还拟将日文、英文等文本的重要佛学著作译为汉藏文出版。佛典翻译是神圣的事业,也是极为艰难的事业。为了译著的准确与圆满,自翻译到出版的各个环节,所有同仁无不竭尽全力,精益求精。但即便如此,作品也一定还存在诸多不足,期待您不吝指正。夏坝·降央克珠 魏德东2014年9月14日
全部显示∨
总序
缘起
凡例
科判
道前基础造者殊胜
教授殊胜
听闻轨理
说法轨理
完结轨理
亲近善士
修习轨理
暇满
道次引导
共中士道希求解脱
思惟苦谛
思惟集谛
十二缘起
除邪分别
解脱正道
上士道入大乘门
菩提心次第
仪轨受法
学菩萨行
布施波罗蜜
持戒波罗蜜
忍波罗蜜
精进波罗蜜
静虑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
四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