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在中国文学史上,子弟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文体。它起源于清代乾隆初年,道光、咸丰年间在北京、天津、沈阳等地流行,创作者和欣赏者大都是八旗子弟,清末民初时期逐渐消亡,其生命周期不过一百余年。可以说,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比它更与一个王朝的兴衰这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子弟书是由八旗子弟创作和欣赏的艺术,它体现了一个特殊文化阶层的审美趣味和生活习俗,这局限了它的审美受众,使之难以在清代社会得到广泛的传播,从而大大影响了它的发展。它随着清王朝的衰亡而衰亡,至今不过百年左右,但是如今了解子弟书的人已经很少。这期间,虽然早在20世纪20年代起陆续就有金台三畏氏、马廉、刘复、李家瑞、傅惜华等人对子弟书文献进行过系统的编辑整理,虽然有郑振铎、启功等人对子弟书的艺术成就给予极高的评价。但是,相比于清代的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文学作品所受关注的程度,还是相差太远。事实上,关于子弟书的研究,近年来才受到更多人的重视,相关的学术著作渐有出版,学术论文逐渐增多,但仍然多集中在子弟书的题材来源和版本整理与考证方面,相关的文学、历史、音乐、语言等方面的研究刚刚开始,且多集中在其中的几种作品,多停留在文学赏析的层面之上,有理论和思想深度的成果很少。我以为,子弟书之所以值得保存和研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是清代八旗子弟的艺术。它的艺术之美,它的独特的历史、文化、民俗、语言等各方面的价值,也因为它与八旗子弟的关系而得以突显。子弟书产生于乾隆初年,那是清王朝政权从稳固走向强盛的特殊历史时期;子弟书的作者、表演者、欣赏者都是八旗子弟,它们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群体,这批人身上流着满族、蒙古族和汉族三个兄弟民族的血脉;子弟书成长于满族统治汉民族,同时又积极学习汉文化,满汉文化深度交融的特殊历史环境之中。它是这三种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同时它又以艺术的形态,生动地再现了这三种因素影响下的时代历史。这使它成为一门独具特色的艺术,也使它成为研究清代历史、文化、语言、民俗等不可或缺的珍贵材料。因而,研究子弟书与旗人社会的关系,也就成为深入研究这一艺术的核心内容。子弟书与旗人社会的关系有方方面面,丰富而又复杂,本书选取了几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首先是子弟书的产生问题。关于子弟书的产生时间,学界虽然有不同的说法,或认为在乾隆初年,或认为在乾隆中期,争论并不太大。更为重要的问题是子弟书何以在这个时代得以产生,对此学界尚没有人进行过认真的研讨,仅仅将原因简单归结为清代八旗子弟有钱有闲,无所事事。问题是,为什么有钱有闲的八旗子弟就喜欢上了子弟书?创作出这样一种艺术?晓婷博士从八旗制度的生成、旗人的待遇、旗人在清代初期的生活环境与生存状态、旗人的精神面貌、旗人的文化传统和文学修养、旗人对汉文学传统的吸收等多个方面细致考察,最终得出结论,认为子弟书之所以在乾隆初年得以形成,乃是上述各种主客观条件动态作用的结果。我认为,她对子弟书起源问题的这种探讨是全面的,符合历史事实的,这是对子弟书产生问题最好的历史文化解释,在子弟书研究上的一个突破,也是具有理论意义的。它为我们进一步认识子弟书这门艺术的特质,对其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子弟书是旗人的艺术,尽管现存四百多种子弟书中有80%是从古史、传说,戏曲、小说改编而来,但是还有20%左右的作品以八旗子弟的生活为素材。就是这些的作品,构成了清代文学史中一道亮丽的风景。它以艺术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清代旗人的生活。然而,在此前的子弟书研究中,人们还很少对这些作品的内容给予系统的关注。晓婷博士敏锐地看到这些作品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她认为,“子弟书是八旗子弟反映自己人生的艺术,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出清代中后期北京市民的生活、心理、民风民俗。”因而,她用了两章的篇幅,采用史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的方法,对子弟书所反映的旗人的社会状况和旗人家庭状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她细致地考察了子弟书中描写的旗人官吏,包括旗人官吏的选拔和他们的日常工作;子弟书中旗人的娱乐生活,包括逛二闸、逛庙会、猜灯谜、听戏、玩票、射鹄子等等;从子弟书中所看到的八旗子弟如何堕落,包括“须子”对八旗子弟的恶劣影响、玩戏子、嫖妓、吸鸦片、赌博等等;还有子弟书中所反映的京师百态。晓婷博士还将研究的视角深入到子弟书中所描写的旗人家庭。考察了子弟书中所反映的上层旗人的家庭生活,包括他们的衣食住行;中下层旗人的家庭状况,包括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生存状态;从子弟书《鸳鸯扣》中看旗人的婚俗,还特别关注并分析了子弟书中的旗人女子的形象。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不仅仅满足于揭示子弟书中旗人生活的表面现象,而且从历史、民俗、文化等各个方面对这些现象的产生做了中肯的分析,对子弟书作者的创作动机等也进行了心理的透视。我以为,这是本书中作者最重要的创获。她将子弟书的研究从此前的重文献整理与考证推进到对其进行历史、民俗和文化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子弟书的历史文化价值。关于子弟书的艺术成就,人们给予很高的评价,相应的研究成果也相对丰富,如子弟书语言的优美典雅,人物描写和场所景描写的细腻,等等,多有人论及。但是,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其艺术成就,并指出它与其他艺术之间的不同特质,人们所做的还远远不够。晓婷博士将子弟书纳入中国文学史发展的一个环节,结合八旗子弟的社会生活与文化修养,从两个维度进行细致的考察,对它的艺术创作成就也就有了更加系统的认识。晓婷博士认为,子弟书是在学习吸收传统的汉族艺术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新的艺术,它的创作题材大约80%来源于传统汉文学,特别是戏曲与小说。子弟书的艺术表现手段,是在借鉴戏曲小说成熟的艺术手法上发展形成的。晓婷博士从两个方面仔细分析了这两者的影响。子弟书所擅长的场景叙事、点线结构、上场和吊场手法、戏剧化的内心独白、场景描写中的内视角,明显地吸收了戏曲艺术的特点。小说化的叙事节奏、叙事手段、插叙自由、多重视角、留白、含蓄、意境等技法,明显地受小说的影响。同时,子弟书高超的语言艺术与八旗子弟的文化修养直接相关。子弟书作者笔法多端,写世俗生活可以极俚俗极生动,写诗境可以极幽寂极深远。他们运用语言伸缩自如,出神入化。子弟书的语言中同时还保留着满语在旗人汉语词汇、语音、语法上刻下的深深的烙印,这说明子弟书的作者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有着高度的文化修养。晓婷博士对子弟书艺术成就的这一分析,是建立在前两章研究基础上的自然发展,同样是从历史、文化、民族、语言等角度所做出的合理的解释。不仅如此,晓婷博士还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思考。它说明,八旗子弟不仅在正规教育和人才选拔体系中贯彻儒家道德和汉族的文化思想,就连闲暇的时候都把汉文化作为重要的娱乐内容。晓婷博士认为:“这一历史事实耐人寻味。”“受汉人士大夫轻贱的俗文学,却在旗人手里发展成一种新颖独特的文体。这个过程既体现了汉文化强大的同化力,又体现了满文化对汉文化的发展,满汉文化的互动所产生的不可思议的合力让人叹服。”我认为,这一看法是深有见地的。郭晓婷的这部著作,是在她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是从清代旗人社会的角度对子弟书进行互动式研究的第一部著作。全书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作者先从八旗子弟的生活方式入手探讨子弟书生成的文化生活之源,再从子弟书中看旗人的社会状况、娱乐生活、市井百态,家庭生活、人物形象。再从题材来源的角度探讨子弟书对汉族艺术的吸收,子弟书的语言艺术与八旗子弟的文化修养。从而将一门艺术的生成、发展、衰落与一个民族的兴盛衰亡的历史水乳交融般地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令人信服地揭示了子弟书艺术发展的内在行程,另一方面又通过子弟书中的描写,生动展现了艺术对生活细节的历史记录。这不仅是对子弟书研究的一大推进,而且开拓了一个揭示艺术与生活关系的新的视角,提供了一个典型范例。在论文答辩会上,答辩委员对她的论文多有赞誉,认为这是一篇优秀的博士论文,也是一部高水平的富有新见的学术著作。当然,这部书中还存在许多不足。在我看来,作者虽然从历史、文化、民俗等角度深入到子弟书的内部,对其所反映的丰富的旗人社会生活细节多所开掘,还应该再进一步,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做更加全面的把握。另外,还有重要的一点需要指出,子弟书作为一种生成于清代旗人社会的艺术,有生成它的丰厚的历史文化土壤,适宜它生长的各种条件。然而,也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条件限制了它的发展,促使了它的衰亡。从这一角度来讲,探讨子弟书如何从盛到衰的历史因缘,也应该成为晓婷博士今后努力思考的一个方面。从这一角度来讲,子弟书衰落的历史,同样“耐人寻味”。晓婷博士从2006年起跟随我攻读博士学位,她聪明、好学、勤奋,并且有一种坚持不懈的韧劲。入学之前她对子弟书这一研究领域并不熟悉,但是一旦认准了它的价值,将其确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便义无返顾地投入其中。她首先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将所能看到的子弟书全部看过一遍,并且分门别类,做出了一份系统的子弟书总目提要,这为她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文本研读基础。进而扩展到有关历史和文化的研读和研究动态的把握,经过认真的分析和研讨,最终才进入论文的写作阶段。老老实实地看书,扎扎实实地做学问,体现了良好的学风。辛勤的劳动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如今,这部著作即将出版,我着实为她感到高兴。特为之序,并祝愿她再接再厉,将来取得更大的成绩。赵敏俐2013年10月1日于北京四季青寓所
全部显示∨
郭晓婷,1981年生,山东青岛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博士,江西农业大学人文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已发表文章十几篇,参与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2012年度青年基金项目《清代满族说唱文学研究》。 代表论文:《子弟书界说》,载《黑龙江民族丛刊》2009年第4期;《清代子弟书与鼓词关系考》,载《学术论坛》2010年第1期;《从子弟书看清代旗人官吏的日常工作》,载《海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清代北京旗人与戏曲》,载《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2期;《从子弟书看戏曲对说唱文学的影响》,载《民族文学研究》2013年第2期等。
全部显示∨
一 文献研究
二 文本研究
三 其他研究
四 研究目的、意义、方法
第一章 子弟书的起源第一节 子弟书的兴衰时间一 子弟书的诞生期
二 子弟书的兴盛与衰亡
第二节 子弟书界说三题一 子弟书的名称由来
二 子弟书的别名和内部派系
三 经常和子弟书混淆的曲艺形式
第三节 子弟书的诞生同八旗子弟生活方式的关系一 旗人的待遇
二 八旗子弟的生活
三 八旗子弟的文学修养
第四节 子弟书与鼓词的关系一 子弟书产生的娱乐条件
二 子弟书与鼓词的语言、结构比较
三 子弟书与大鼓书的融合
第二章 子弟书中的旗人社会状况第一节 子弟书中的旗人官吏一 子弟书反映的旗人官吏选拔(一)科举考试出身者
(二)战争中立军功者
(三)荫生
二 旗人官吏的日常工作(一)侍卫
(二)文职京官
(三)低级军官和旗人兵丁
三 贪赃误国的翡翠将军
第二节 子弟书中的旗人娱乐生活一 逛二闸、逛庙会、猜灯谜
二 听戏、玩票
三 射鹄子
第三节 从子弟书看八旗子弟的堕落一 “须子”对八旗子弟的恶劣影响
二 八旗子弟堕落的表现之一:玩戏子
三 八旗子弟堕落的表现之二:嫖妓
四 八旗子弟堕落的表现之三:吸鸦片,赌博
第四节 子弟书反映的京师市井百态一 私塾先生
二 厨子
三 丫鬟、长随
四 艺人
五 庸医、骗子、无赖、妓女
第三章 子弟书中旗人家庭第一节 子弟书反映的上层旗人家庭生活一 衣
二 食
三 住
四 行
第二节 子弟书反映的中下层旗人家庭生活状况一 中等京旗家庭的物质生活
二 贫困旗人家庭的生存状态和致贫原因
第三节 从子弟书《鸳鸯扣》看旗人婚俗
第四节 子弟书中的旗人女性形象一 旗人女性的外在形象
二 旗人女子的内在性格(一)心直口快,爽朗泼辣
(二)勇敢刚烈,办事干练
(三)恪守礼法,贞洁不屈
(四)痴情缠绵
第四章 子弟书对传统汉族艺术的吸收第一节 子弟书的题材来源一 子弟书题材的分布状况
二 旗人中小说、戏曲的流行情况
三 子弟书的内容选择和艺术追求
第二节 子弟书对戏曲艺术的吸收一 场景叙事
二 点线结构
三 上场和吊场手法
四 戏剧化的内心独白
五 场景描写中的内视角
第三节 子弟书对小说笔法的借鉴一 小说化的叙事节奏
二 小说化的叙事手段:插叙自由,多重视角
三 留白、含蓄、意境等传统的小说技法
第五章 子弟书的语言艺术与八旗子弟的文化修养第一节 子弟书诗化语言与八旗子弟的诗文修养之关系考一 旗人的教育体系
二 子弟书的诗化语言
三 从子弟书的意境看旗人的精神状态
第二节 从子弟书对北京市民口语的吸收看满语汉化的过程一 满语渐渐消失的过程
二 满语对北京话的影响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