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 舞弊与反舞弊成为全球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二 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的变化使查找舞弊成为注册会计师的主要责任
三 审计准则的修订凸显舞弊导向审计思想
四 风险导向审计在应对舞弊方面存在的局限性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 有利于注册会计师真正树立风险意识,有效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
二 有利于注册会计师提高专业胜任能力,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
三 有利于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促进行业自身的健康发展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内容
一 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创新
一 提出舞弊导向审计的创新理念
二 提出舞弊风险识别的新视角
三 设计区别于传统审计模式的舞弊导向审计流程
第二章 独立审计的发展
第一节 独立审计的发端
第二节 独立审计的发展
一 独立审计主体——会计师和审计机构的变化
二 独立审计客体——服务对象的变化
三 独立审计目标的变化
(一)查错防弊
(二)信用证明
(三)财务报表公允反映
(四)财务报表公允反映与查错防弊并重
四 独立审计模式的变化
(一)账项导向审计
(二)内控导向审计
(三)风险导向审计
第三节 我国独立审计的发展历程
一 恢复重建期(1978年12月至1986年9月)
二 无序发展期(1986年10月至1993年12月)
三 整顿和脱钩改制期(1994年1月至1999年12月)
四 规范发展期(2000年1月至今)
第三章 审计模式演进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审计模式的演进及其审计思想的体现
一 账项基础审计模式背景及其审计思想
二 制度基础审计模式背景及其审计思想
三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背景及其审计思想
第二节 审计模式变迁的理论分析
一 独立审计模式变迁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非均衡理论
二 独立审计模式变迁机理
(一)审计需求和审计供给的共同合力
(二)审计供求关系及其矛盾运动特性
第三节 审计模式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一 基于经济学视角对独立审计行业的认识
二 不同审计模式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一)由账项基础审计向制度基础审计转换的经济学分析
(二)由制度基础审计向风险导向审计转换的经济学分析
第四节 审计模式变迁的具体动因分析
一 审计模式演进的内在动因
(一)降低审计成本和提高审计效率
(二)规避审计风险和审计责任
(三)满足所有权监督的需要
二 审计模式演进的外在动因
第四章 独立审计风险与审计风险模型演变
第一节 审计风险定义
一 研究综述
(一)意见不当论
(二)损失可能论
(三)其他观点
二 审计风险定义
三 与审计风险相关的概念
(一)审计风险与经营风险
(二)审计风险与审计失败
(三)审计风险与业务关系风险
第二节 审计风险特征及形成根源
一 审计风险的特征
(一)客观性
(二)普遍性
(三)潜在性
(四)可控性
二 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主观原因
(二)客观原因
三 审计风险的形成机理
(一)“理性经济人”导致的必然逐利行为
(二)多重扭曲的委托代理关系
(三)审计人员的信息不对称地位
(四)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效益分析
第三节 审计风险模型及其演变
一 账项基础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型
二 制度基础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型
三 风险导向审计阶段的审计风险模型
第四节 审计风险模型的意义及贡献
一 审计风险模型的意义
二 审计风险模型的贡献
第五节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解析
一 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缺陷
(一)对固有风险评估困难,评估数据缺乏准确性
(二)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依赖于内部控制,导致评估结果可能失真
(三)运用传统审计风险模型审计不能用于财务报表整体
二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中的风险要素构成
(一)要求注册会计师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以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二)新风险模型重新定义了审计流程,强调了风险评估程序的重要性
(三)新的风险模型从企业战略分析入手,体现了审计理念和审计思想质的飞跃
三 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扩展
四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型的局限性
(一)新风险模型应用成本大,对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要求高
(二)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不高,导致执业行为缺乏应有的谨慎性
(三)对企业整体战略风险评估困难,大部分会计师事务所仍然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的数据
第五章 风险导向审计及其思想对审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第一节 风险导向审计研究文献综述
一 规范研究
二 实证研究
三 综合评述
第二节 风险导向审计的含义与本质
第三节 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对审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一 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对美国审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一)萌芽阶段(20世纪初至30年代)
(二)孕育阶段(20世纪30年代末至70年代末)
(三)成熟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中后期)
(四)深化和创新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
二 风险导向审计思想对我国审计准则制定的影响
(一)以账项基础审计理念为指导阶段
(二)以制度基础审计理念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为指导阶段
(三)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为主导阶段,建立风险导向的核心准则
(四)实现持续全面趋同的阶段,风险导向审计思想贯彻至整套审计准则体系
第四节 风险导向审计有效性的实证研究
一 审计师与客户之间的博弈
二 研究结论与启示
(一)充分考虑客户管理层进行舞弊的可能性
(二)提高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降低客户反审计能力
第五节 风险导向审计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 风险评估工作不到位,甚至流于形式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情况与识别和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两张皮”
(二)风险评估工作本身投入不够
二 实施的实质性测试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脱节
三 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认识模糊、技能不足
四 对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性和适用性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第六章 风险导向审计的丰富与发展
第一节 风险导向审计中的不同“风险”观
一 控制风险观
二 经营风险观
三 诉讼风险观(会计师事务所经营风险)
四 管理舞弊风险观
五 重大错报风险观
第二节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一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
(一)两者区别
(二)两者联系
二 经营风险导向审计的争议
(一)是否真正以提高审计质量为出发点
(二)业务流程是否能够真正保证审计质量
(三)是否能够真正解决技术缺陷
(四)是否能够贯彻实施审计技术
三 由经营风险导向审计争议引发的思考
(一)审计如何定位
(二)如何克服传统审计的局限性
(三)如何组合审计证据
第三节 公司治理导向审计模式
一 公司治理导向审计的优点
(一)更加全面考虑相关因素,实施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二)更好地将重大错报风险评估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目标相联系
(三)更好地发挥独立审计活动完善公司治理的导向性作用
二 公司治理导向审计思路
(一)治理状况分析
(二)审计重点识别与审计风险估算
(三)实施基本审计程序
(四)编制审计报告
三 公司治理导向审计实施路径
(一)建立公司治理评价标准体系
(二)运用公司治理评价标准体系,实施公司治理评价
(三)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四)实施其他审计程序
第四节 行为导向审计模式
一 行为导向审计模式的突破
(一)审计理念从“物本中心”观转向“人本中心”观
(二)审计链条从局部转向全局
(三)审计手段从间接转向直接
二 行为导向审计模式的特色
(一)审计对象的定位
(二)审计依据的运用
(三)审计方法设计
三 行为导向审计模式的审计流程设计
(一)行为分析
(二)审计重点识别与审计风险评估
(三)判断是否进入基本审计程序
(四)实施基本审计程序
(五)编制审计报告
第五节 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模式
一 管理舞弊导向审计思路
二 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程序
三 管理舞弊导向审计留存的局限性
(一)合理保证问题
(二)“无反证判定”原则问题
(三)报表调整问题
第七章 风险导向审计创新——舞弊导向审计
第一节 审计准则关于注册会计师揭示舞弊责任的体现
一 美国独立审计准则关于舞弊责任的制度变迁
二 国际审计准则关于舞弊责任的变化
三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关于舞弊责任的演进
第二节 独立审计界对舞弊审计的研究
一 美国独立审计界对舞弊审计研究的发展过程
(一)20世纪70年代的诉讼浪潮引发了独立审计师、社会公众对舞弊行为审计的重视
(二)20世纪80年代社会公众对独立审计界的“期望差距”
(三)20世纪90年代美国独立审计界对“内部控制”的发展研究
二 我国对舞弊审计的研究综述
(一)舞弊审计准则及舞弊审计责任的理论研究
(二)舞弊审计技术的规范性研究
(三)舞弊审计案例研究
(四)舞弊审计实证研究
第三节 舞弊导向审计提出的背景及现实原因
一 舞弊导向审计提出的背景
(一)舞弊及其治理已成为全球性难题和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
(二)审计期望差的加剧使审计职业界的反舞弊压力空前巨大
(三)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遇到障碍
(四)审计目标的变化使查找舞弊成为注册会计师主要责任
(五)舞弊理论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六)审计准则强化了注册会计师对舞弊的关注
二 舞弊导向审计提出的现实原因
(一)舞弊是最为严重的重大错报
(二)舞弊的评估与识别要求更多审计资源的投入
(三)舞弊与审计失败、审计诉讼关系密切
第四节 舞弊导向审计的含义与特征
一 审计假设不同
二 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进行了解的侧重点不同
三 审计程序不同
四 对审计证据的鉴定不同
第五节 舞弊导向审计流程
一 舞弊风险的分析与评估
二 应用“舞弊三 角”理论分析舞弊风险
三 寻找“红旗标志”,评估舞弊风险
四 充分运用分析性程序应对舞弊风险
五 加强项目组成员之间及项目组与各群体之间信息交流与沟通
六 出具审计报告
第六节 舞弊导向审计的优势与理念创新
一 舞弊导向审计的优势
(一)思维方式优势
(二)审计技术优势
(三)审计程序优势
二 舞弊导向审计的理念创新
(一)由“无反证判定”假设转向“舞弊推定”原则
(二)心证原则(分析与推理)
第八章 舞弊风险的识别与评估
第一节 舞弊的界定
一 国外关于舞弊概念的界定
二 国内关于舞弊概念的界定
三 与舞弊相关的概念
(一)错误
(二)盈余管理
(三)会计操纵
第二节 舞弊的判断标准
第三节 基于“舞弊三角”理论的舞弊风险因素分析
一 “舞弊三角”理论
二 基于“舞弊三 角”理论的舞弊风险因素分析
(一)“动机或压力”风险因素分析
(二)“机会”风险因素分析
(三)“借口”风险因素分析
第四节 “红旗标志”对舞弊风险的识别
一 研究综述
二 “红旗标志”(舞弊风险因素)的有效性分析
(一)SAS No.99提出的42个舞弊风险因素的有效性分析
(二)对我国舞弊风险因素分析的启示
三 “红旗标志”对管理层舞弊的识别
四 “红旗标志”对财务报表舞弊的识别
第五节 舞弊风险具体识别方法的实证研究
一 通过财务指标异常性识别舞弊风险
二 通过特殊经营业务识别舞弊风险
三 通过内部控制特征识别舞弊风险
(一)研究综述
(二)舞弊公司的内部控制特征
四 通过内幕交易识别舞弊风险
五 通过创造性会计行为识别舞弊风险
(一)非经常性损益概念及范围界定
(二)实证分析
(三)分析结论
(四)通过非经常性损益对上市公司利润影响识别舞弊风险时应注意的问题
六 通过盈利能力的分析识别舞弊风险
(一)关注利润结构,对于净利润超过主营业务利润的上市公司保持警惕
(二)考虑不同盈利能力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关注利润源头的变化
(三)充分关注非经常性损益项目的披露及附注说明
(四)运用比较数据分析,关注持续盈利能力
(五)结合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关注营运能力和盈利质量
七 高风险客户的特征识别
(一)治理结构“奇异”,治理机制的有效性无法判别
(二)管理层不诚信或存在不良记录
(三)公司高层或关键管理人员的频繁更换
(四)经营规模和业务收入的快速扩张
第六节 舞弊风险的评估
一 舞弊风险评估的程序
(一)审计项目组内部讨论
(二)询问
(三)分析程序
二 头脑风暴法在舞弊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一)头脑风暴讨论会的基本程序
(二)头脑风暴技术应用中须注意的问题
三 分析程序在舞弊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一)分析程序的方法
(二)运用分析程序应注意的问题
第九章 舞弊风险应对程序与策略
第一节 舞弊风险应对的基本思路
一 深入调查了解客户的经营情况
二 掌握和充分运用分析性程序
三 关注关联交易和非常交易事项
四 熟知上市公司舞弊手段和方式
五 充分认识舞弊行为的相互关联性
六 判断客户的性质,熟知高风险客户类型
(一)资本运作和关联交易频繁的上市公司
(二)业绩和股价波动厉害的公司
(三)IPO和没有三分开的公司
(四)全行业亏损或行业过度竞争的上市公司
七 掌握高风险业务类型,确定舞弊“重灾区”
(一)关联方交易
(二)非常规性交易
(三)非货币性交易
(四)资产重组
(五)期后事项与或有事项
第二节 审计主体对舞弊行为的回应
一 国外独立审计准则对舞弊行为反应的规定
二 我国审计准则对舞弊行为反应的规定
三 项目审计小组对舞弊风险信号的回应
四 项目审计小组与管理层就舞弊事项进行沟通
(一)松紧结合
(二)快慢结合
(三)真假结合
五 审计心理学在注册会计师对舞弊回应中的应用
(一)心理氛围
(二)心理效应
(三)因势利导
第三节 注册会计师在舞弊风险应对时的职业判断
一 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含义和特征
(一)判断主体的多元性
(二)判断客体的相关性
(三)判断标准的模糊性
(四)判断过程的完整性
(五)判断结果的唯一性
二 影响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的因素
(一)审计环境(客观因素)
(二)注册会计师自身素质(主观因素)
三 职业判断在舞弊风险导向审计中的应用
四 强调运用职业判断的业务敏感点
(一)关联交易
(二)应收账款及收入的确认
(三)期末存货
(四)无形资产、递延资产等可能形成的高估资产
(五)持续经营问题
(六)期后事项
第四节 注册会计师在舞弊风险应对时的职业关注
一 注册会计师职业关注的内涵
二 注册会计师保持“必要”职业关注的判断
三 注册会计师保持职业关注的必要性
(一)审计过程中大量职业判断的运用
(二)审计的局限性及审计成本的限制
(三)知识更新和客户反审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注册会计师胜任能力的挑战
(四)审计环境的变化提升注册会计师职业关注的重要性
四 注册会计师在舞弊风险应对中的特别职业关注
(一)关注管理层舞弊的可能性及舞弊动机
(二)关注审计程序有效性及审计证据的评价
(三)关注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经营环境的变化
(四)关注职业道德保持的难度及对审计意见表达的影响
第五节 舞弊风险应对的技术策略
一 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迹象时的补充审计程序
二 设计并实施查找和揭示舞弊的个性化程序
三 关注并揭示企业内部舞弊行为
四 设计延伸性审计程序发现和揭露舞弊
五 实施特别审计程序
六 实地调查,收集环境证据
七 揭露舞弊后的附加审计程序
第六节 高风险客户的应对策略
一 高风险客户对注册会计师及审计质量的影响
(一)审计难度和审计成本加大
(二)损害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甚至出现购买审计意见
(三)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承担严重的法律后果
二 针对高风险客户的应对策略
(一)深入剖析案例,提高对高风险客户的识别能力
(二)重视舞弊风险评估,以职业判断引领审计程序的设计
(三)拓宽审计视野,密切关注客户非财务因素的异常变化
(四)恪守职业精神,勿忘社会责任
第十章 舞弊导向审计模式实施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第一节 舞弊导向审计模式实施的制约因素
一 独立性缺失是导致舞弊案审计失败的第一原因
(一)国外的实证研究
(二)国内舞弊案的实证研究
(三)结论
二 实务中“审计合谋”的现实存在
(一)审计合谋的界定
(二)审计合谋形成原因分析
三 注册会计师专业胜任能力低下的影响
(一)专业胜任能力对于揭示舞弊、提高审计质量的作用
(二)专业胜任能力对于识别和抑制舞弊的研究
(三)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是导致审计失败的第二大原因
四 执业环境对注册会计师审计实践活动的影响
(一)会计师事务所之间不正当竞争
(二)高质量审计服务的无效需求
(三)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双重身份难以起到有效的监管作用
(四)监管低效、制裁不力的法律环境
第二节 推动舞弊导向审计模式实施的对策
一 健全和完善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体系,营造诚信的社会环境
二 加强独立性保持的制度性建设,防止审计合谋
三 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胜任能力
四 切实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职业道德建设
五 加强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控制系统建设
(一)建立审计质量的组织结构控制系统
(二)建立质量控制信息的传送和反馈系统
(三)建立质量控制责任的考核评估系统
(四)针对具体项目建立审计业务流程的质量控制系统
(五)针对审计质量控制建立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
第十一章 研究结论及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 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的变化是推动审计模式演进的主要动因
二 风险控制成为现代审计的导向性理念
三 舞弊导向审计模式的应用是适应审计环境和审计目标变化的必然选择
四 舞弊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实施仍存在诸多制约性因素
第二节 未来研究方向
一 进一步深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独立性制度建设和职业精神提升的研究
二 舞弊导向审计模式下审计证据的收集、处理与评价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三 舞弊导向审计模式实施效果及存在问题的实证研究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