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上编 两宋隐逸群体的人格转型
第一章 唐宋隐逸文化之转型
第一节 从“处幽居蔽”到“终南快捷方式”:唐代隐逸的几种境界
一 真隐:传统隐逸方式的延续
二 “计隐”:以隐求仕的终南快捷方式
三 “吏隐”:亦仕亦隐的绝妙境界
第二节 “天地闭,贤人隐”:晚唐五代隐逸人格的蜕变
一 晚唐时期隐逸人格的剧变
二 分裂割据与隐逸人格的纯粹化
第三节 “高士清风”倾天下:宋代隐君的多元风采
一 隐逸群体与皇权政治关系的逐步改善
二 两宋隐君的生存状态及多元人格追求
第二章 两宋隐逸文化新内涵的成熟
第一节 “矫俗扶世”:超越传统的必由之路
一 “正人心、厚风俗”的时代需求与纯粹隐逸人格的逐步淡化
二 隐居常态化与隐逸文化内涵的丰富与扩大
三 崇隐之风及僧、道文化价值的广泛确认
第二节 “当世之务”:难以回避的心灵观照
一 高人逸士心中的“皇王之道”
二 隐遁不仕者并不回避“当世之务”
第三章 隐、仕人格的分离与契合
第一节 出世人格独立价值的确认
一 “隐逸”者并非“异人”或“另类”
二 隐逸人格独立发展的自身特点
三 名宦叹赏与隐逸人格价值的最终确认
第二节 隐、仕人格的互补与契合
一 有关“进退”、“出处”的传统话题
二 仕宦群体的“隐逸”渴求与尝试
三 隐、仕人格互补契合的新途径
下编 两宋隐逸群体的文学创作
第四章 宋初隐逸群体的文学成就
第一节 宋初隐逸诗人的创作追求
一 宋初隐逸诗作多归“晚唐体”的原因
二 隐逸诗人的创作心态和情感取向
第二节 雅逸清超充满个性的多元风格
一 沿袭冥搜苦吟的固有作风,用心于字句锤炼,虽有警句,诗境褊狭
二 远承“清丽”诗风,以高蹈情怀为幽约诗篇,清赡孤峭,澄澹高逸
三 接踵贯休、郑遨,以浅近质朴的诗作说理言怀,参禅悟道
第三节 宋初隐逸诗人对宋诗发展的贡献
第五章 邵雍及其“邵康节体”诗
第一节 深邃闲淡的人格内涵与诗学理念
一 超绝名利,潜心内修,为出处选择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
二 优游情思,身安心乐,让隐逸之诗呈现闲静自得的风采
三 疏放自在,坦诚从容,以情性之真弥补道学之儒的偏颇
第二节 “邵康节体”诗的艺术特点
一 偏善“体物”、“明道”的闲雅议论,深入浅出,平易近人
二 变革“炼辞”、“炼意”的传统手段,不限声律,不事雕琢
第六章 北宋中后期隐逸文学之转型
第一节 隐逸文学创作的世俗化倾向
一 隐逸文学精神的传承与转变
二 融入平常心以扩大“乐”的主题
第二节 政治风云变幻与隐逸文学发展
一 “经世致用”思潮影响下的隐逸文学
二 隐仕交流与隐逸文学品位的提升
第三节 《江西宗派图》中的隐逸作家及其诗作
一 具有时代特征的出世方式及创作心态
二 孤傲冲寂固守本心的创作风格
第七章 “中兴”时期隐逸文学的时代特征
第一节 宋室南渡后的隐逸诗词创作
一 隐逸诗人及其作品的佚存
二 隐逸词家的个性与才情
三 与诗词风格表里相关的创作心态
第二节 理学隐君的山水之思
一 理学隐君的诗文创作
二 尚理朴直的艺术特点
第八章 南宋后期的隐逸文学
第一节 江湖诗派中的隐士及其诗歌创作
一 江湖诗派中的隐逸作家及其作品流传
二 与末世衰风相表里的文学创作心态
三 酷似“晚唐”诗作的衰飒情韵
第二节 宋末元初隐逸文学的新特点
一 易代之前的隐风与诗风
二 元初遗民隐逸文学创作的群体特征
三 遗民创作深得风人比兴之旨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