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技术民俗的传承与变迁研究
纸书售价: ¥31.0 纸书定价:¥31.0
-
作者: 詹娜责任编辑: 易小放出版时间: 2009-09-01ISBN: 978-7-5004-8152-2字数: 280千字浏览人数: 311次所属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论文文库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沙河沟:一个典型的辽东山区村落
第一节 辽东山区的自然与社会生态
一 自然地理概况——村落空间的生态区位
二 历史沿革及主体构成——村落依托的社会生态区位
第二节 沙河沟人的生活环境与生产形态
一 村落空间的形成及人口构成
二 村落的地貌与土质:除了沙子就是石头
三 村落的社会生存空间:沙河沟人的历史记忆
四 村落的主要生计方式
五 村落的时间制度
第二章 农具:肢体功能的延伸与象征意义的衍化
第一节 农具:肢体功能的延伸
一 农具研究的相关成果
二 沙河沟传统农具的种类、制作与使用
三 弯弯犁杖——生产知识的历史延续
四 点种葫芦——知识传承中的断裂
第二节 农具:认同、象征与情感
一 农具与地域认同
二 农具: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三 农具:精神与情感的依托
第三章 农耕技术与生产循环链的展演
第一节 种地:一个生活场景的文化解析
一 一个耕种的场景
二 文化解析:场景背后的故事
第二节 农耕技术:生计经验与智慧的累积
一 土头薄
二 大犁掩与种蔓子地
三 插犁杖与招犁杖
四 “铲七蹚八饿死狗”
第三节 土地—庄稼—家畜—粪肥的环形链接
一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二 庄户人眼中的猪——浑身上下都是宝
第四章 社会记忆与技术民俗传承
第一节个体记忆与生产技术传承
一 偷艺:“人家怎么干,咱就怎么干”
二 “活儿和活儿那可不一样”
三 婆婆们的经验
四 “跟啥样人学,干啥样活儿”
第二节 集体记忆与生产技术传承
一 农耕祭祀与生产技术传承
二 口承叙事与农耕知识的表达
第三节 社会关系网络与技术民俗传承
一 “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农事生计对社会关系网络的建构
二 “扯闲篇儿”中话技术
三 “任着身上受苦,不叫脸上受热”:社会评价体系与技术传承
四 乡规民约对农耕技术传承的规范
第五章 现代化与农耕生产民俗的变迁
第一节 生产组织的变迁
一 扛大活
二 分田地
三 入社
四 单干
第二节 生产技术的变迁
一 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
二 化肥取代了农家粪
三 传统技术的流失
四 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终结
第三节 生产主体的变迁
一 三八妇女养蚕组
二 现在的妇女真能干
三 悔不该当初“农转非”
四 农耕群体中的“逃离者”
第四节 社会关系网络的变迁
一 山野中的蚕业技术员
二 “现在的媳妇是婆婆,婆婆是小媳妇”
三 雇犁杖
四 亲兄弟明算账
第六章 变与不变:传统与现代的纠葛
第一节 变化的生活——技术的辐射与影响
一 电是一个好东西
二 生活变好了
第二节 不变的俗制——永远离不开的特定生存框架
一 旱田改水田,水田又改旱田
二 买鸡架粪与生态农业
三 重分蚕场与矿山风波
四 蚕姑信仰的复兴与其他
结论与思考
附录一 一位庄稼把式的口述
附录二 一位女性劳动者的口述
附录三 辽东柞蚕放养习俗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