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社会形态
纸书售价: ¥99.0 纸书定价:¥99.0
-
出版时间: 2012-12-01ISBN: 978-7-5161-2047-7字数: 643千字浏览人数: 133次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
一 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
(一)社会历史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1.历史进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2.到目前为止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而且实质上也是服从于同一运动规律
3.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
4.从马克思的观点看,整个历史进程——指重大事件——到现在为止都是不知不觉地完成的
5.历史时期的更替是不以我们的主观偏爱为转移的
6.生产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新的生产力以及同它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产生,是自发地、不自觉地、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地发生的
(二)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1.现代唯物主义把历史看做人类的发展过程,而它的任务就在于发现这个过程的运动规律
2.人类的最高任务,就是从一般的和基本的特征上把握经济演进(社会存在的演进)的这个客观逻辑
二 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进
(一)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过程
1.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2.一切依次更替的历史状态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进程中的暂时阶段
3.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一基本思想,从根本上摧毁了这种以社会学自命的幼稚说教
4.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
5.马克思探明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这个概念,探明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6.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这种科学理论说明,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如何从一种社会生活结构中发展出另一种更高级的结构
7.马克思主义指出了对各种社会经济形态的产生、发展和衰落过程进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径,揭示了物质生产力的状况是所有一切思想和各种不同趋向的根源
8.马克思把从旧社会诞生新社会的过程、从前者进到后者的过渡形式,作为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
(二)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1.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古典古代社会、封建社会和资产阶级社会都是这样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2.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3.随着在文明时代获得最充分发展的奴隶制的出现,就发生了社会分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第一次大分裂
4.我们始终都要记住历史上社会划分为阶级的这一基本事实
5.历史上生产关系有五大类型:原始公社制的、奴隶占有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的
第二部分 原始社会
一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
(一)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人类语言也是从劳动中产生的
1.人与动物的区别开始于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2.人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
3.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
4.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本质区别在于人从事生产
5.手的专业化意味着工具的出现,而工具意味着人所特有的活动,意味着人对自然界进行改造的反作用,意味着生产
6.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7.直立行走,迈出了从猿过渡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8.手不仅是劳动的器官,它还是劳动的产物
9.手是整个具有极其复杂的结构的机体的一个肢体。凡是有益于手的,也有益于手所服务的整个身体
10.语言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的
11.人类社会区别于猿群的特征是劳动
12.劳动本身经过一代又一代变得更加不同、更加完善和更加多方面了
13.劳动使人能支配自然,这是人与动物最终的本质的差别
14.有声语言是帮助人类取得今天的进步的力量之一
(二)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随着完全形成的人的出现,产生了新的因素——社会
1.社会本能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的杠杆之一
2.语言与劳动一起,推动猿脑逐渐过渡到人脑
3.以群的联合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弥补个体自卫能力的不足
(三)火的使用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第一个伟大胜利
1.肉食引起了两个新的有决定意义的进步,即火的使用和动物的驯养。对于人来说,这两种进步就直接成为新的解放手段
2.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3.人们学会了摩擦取火以后,才第一次迫使某种无生命的自然力替自己服务
二 原始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一)原始公社制度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1.历史表明,共同财产是原始形式,这种形式还以公社财产形式长期起着显著的作用
2.原始的土地公有制,以可用土地的一定剩余为前提,这种剩余的土地用光了,公有制也就衰落了
3.古代自然形成的公社,在它们内部产生财产上的差别从而发生解体以前,可以存在几千年
4.公共房屋和集体住所是较原始的公社的经济基础
5.凡有共有制的地方,共有制就必定是原始的、来源于动物界的
6.差不多一切民族都实行过土地由氏族后来又由共产制家庭公社共同耕作,都实行过把土地分配给单个家庭并定期实行重新分配
7.分工是纯粹自然产生的;它只存在于两性之间。男女分别是自己活动领域的主人,男女分别是自己所制造的和所使用的工具的所有者。家户经济是共产制的,凡是共同制作和使用的东西,都是共同财产
8.在原始公社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二)在原始公社里,社员共同生产和共同分配,劳动是按照习惯和需要进行分配的
1.在原始公社中,甚至在古代的城市公社中,公社本身及其条件表现为生产的基础,而公社的再生产表现为生产的最终目的
2.在文化初期,劳动生产力很低,需要也很低。社会上依靠他人劳动来生活的那部分人的数量,同直接生产者的数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
3.公社成员直接为生产而结合为社会,劳动是按照习惯和需要来分配的
4.在生活资料由社员共同生产和共同分配的原始公社里,共同的产品直接满足公社每个社员、每个生产者的生活需要
5.在较原始的公社中,生产是共同进行的;共同的产品,除储存起来以备再生产的部分外,都根据消费的需要陆续分配
6.在易洛魁人那里,生产是在极狭隘的范围内进行的,但生产品完全由生产者支配
7.先前的一切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在本质上是共同的生产,同样,消费也是在较大或较小的共产制共同体内部直接分配产品
8.原始人完全被生存的困难,同自然斗争的困难所压倒
(三)原始人的劳动工具
1.自然界使那些只有很少需要必须满足的野蛮人,不是去利用还不存在的生产资料进行新的生产
2.一般说来,劳动过程只要稍有一点发展,就已经需要经过加工的劳动资料。在太古人的洞穴中,我们发现了石制工具和石制武器
3.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4.第二冰期以后,气候逐渐变暖,人类开始出现于整个欧洲、北非、前亚细亚以至印度。这一时代的工具,表明了很低的文化发展阶段
5.在青铜和铁使用了很久以后,石刀这第一种工具的发明仍然受到崇敬
6.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通常的食物,而打猎也成了常规的劳动部门之一。弓箭对于蒙昧时代,正如铁剑对于野蛮时代和火器对于文明时代一样,乃是决定性的武器
7.在许多地方,也许是在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黏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
8.在这一阶段工业的成就中,特别重要的有两件。第一是织布机;第二是矿石冶炼和金属加工
9.野蛮时代高级阶段,一切文明民族都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自己的英雄时代:铁剑时代,但同时也是铁犁和铁斧的时代
三 原始的婚姻和家庭
(一)社会制度受到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1.在这个阶段,生产方式不象部落的旧的血缘关系和旧的两性(sexus)相互共有关系之解体程度那样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妇女承担主要劳动和非常尊敬妇女,两者是如何很好地协调起来的
2.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
3.亲属关系在一切蒙昧民族和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中起着决定作用,父亲、子女、兄弟、姊妹等称呼,代表着完全确定的、异常郑重的相互义务,这些义务的总和构成这些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实质部分
(二)性的共有制是原始的、来源于动物界的。原始历史上家庭的发展,就在于不断缩小两性共同婚姻的那个范围
1.共妻是原始现象
2.性的共有制是以压迫为基础,这一论据本身就是错误的;性的共有制是对两性而存在的
3.原始的性的共同体属于遥远的时代,一切晚近的形式都可在这种原始的基础上找到它们的说明
4.原始历史的研究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种状态,男子过着多妻制的生活,而他们的妻子同时也过着多夫制的生活,所以,他们两者的子女都被看做大家共有的子女
5.原始历史上家庭的发展,就在于不断缩小婚姻的范围
(三)原始家庭的几种主要形式(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对偶家庭、专偶制家庭
1.摩尔根等认为曾经存在过一种原始的状态,那时部落内部盛行毫无限制的性关系,因此,每个女子属于每个男子,同样,每个男子也属于每个女子
2.血缘家庭是家庭的第一个阶段。在这里,婚姻集团是按照辈分来划分的
3.普那路亚家庭,就是排除了姊妹和兄弟之间的性关系,这大概先从排除同胞的(即母方的)兄弟姊妹之间的性关系开始。用现代的称谓来说,就是禁止同胞兄弟姊妹的子女、孙子女以及曾孙子女之间结婚
4.典型的普那路亚家庭是由一群兄弟(同胞的或较远的)跟一群同胞的或较远的姊妹结婚而组成的
5.每个原始家庭,至迟经过几代以后是一定要分裂的。认为同母所生的子女之间的性关系不妥的观念一旦发生,这种观念就一定要影响到旧家庭公社的分裂和新家庭公社的建立
6.某种或长或短时期内的成对配偶制,在群婚制度下,或者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还不能称为爱妻),而他对于这个女子来说是她的许多丈夫中的最主要的丈夫
7.对偶制家庭,本身还很脆弱,还很不稳定,它根本没有使早期传下来的共产制家户经济解体
8.巴霍芬坚决地断定,从他所说的“淫游”或“污泥生殖”向个体婚制的过渡,主要是由妇女所完成,这是绝对正确的
9.专偶家庭是野蛮时代的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交替的时期从对偶制家庭中产生的;它的最后胜利乃是文明时代开始的标志之一。它是建立在丈夫的统治之上的,其明显的目的就是生育有确凿无疑的生父的子女;这是因为子女将来要以亲生的继承人的资格继承他们父亲的财产
10.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的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而最初的阶级压迫是同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同时发生的
11.我们便有了三种主要的婚姻形式,这三种婚姻形式大体上与人类发展的三个主要阶段相适应
12.男子在家中的独裁,由于母权制的倾覆、父权制的实行、对偶婚制向专偶制的逐步过渡而被确认,并且永久化了。个体家庭以威胁的姿态起来与氏族对抗
四 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
(一)原始社会的标志不是粗野,而是部落的血缘关系保留的程度
1.在人类文化初期,在劳动过程中占统治地位的协作,一方面以生产条件的公有制为基础,另一方面,以个人尚未脱离氏族或公社的脐带这一事实为基础
2.所有其他公社都是建立在自己社员的血缘亲属关系上的。他们的结构是系谱树的结构
3.支配着几乎一切民族的原始历史的是民族按亲属关系的划分和土地公有制
4.原始状态的标志是部落古老的血缘关系保留的程度
(二)氏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自然形成的原始形式。氏族作为社会单位出现以后,氏族、胞族和部落不可抗拒地从这种单位中发展出来
1.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从而也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越表现为不独立,从属于一个较大的整体
2.氏族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人类社会的自然形成的原始形式。由于氏族纽带的开始解体,各种各样家庭形式后来才发展起来
3.在氏族社会的组织中,氏族是基本组织,它既是社会体制的基础,也是社会体制的单位;但家庭不是社会制度的有机系列中的一个环节
4.氏族构成野蛮民族的社会制度的基础
5.摩尔根证明:氏族,直到野蛮人进入文明时代为止,甚至再往后一点,是一切野蛮人所共有的制度
6.几个胞族组成一个部落,而那些大大衰微的部落则往往没有胞族这种中间环节
7.氏族作为社会单位出现以后,氏族、胞族和部落这整个社会组织就怎样以几乎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因为是天然性)从这种单位中发展出来
8.在氏族制度下,一切问题,都由当事人自己解决,大家都是平等、自由的,包括妇女在内
9.氏族制度,这种组织注定是要灭亡的
10.在氏族制度之下,家庭从来不是,也不可能是一个组织单位
11.氏族制度的伟大,但同时也是它的局限,就在于这里没有统治和奴役存在的余地
12.氏族制度是从那种没有任何内部对立的社会中生长出来的,而且只适合于这种社会
(三)从母系氏族公社到父系氏族公社
1.从总体上看,原始公社是一系列社会组织,这些组织的类型、生存的年代彼此都不相同,标志着依次进化的各个阶段
2.确定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的这个重新发现,对于原始历史所具有的意义
3.只要存在着群婚,那么世系就只能从母亲方面来确定
4.组成一个确定的、彼此不能结婚的女系血缘亲属集团;这种集团就由于其他共同的社会的和宗教的设施而日益巩固起来,并且与同一部落内的其他氏族区别开来了
5.共产制家户经济意味着妇女在家内的统治,在一切蒙昧人中,在一切处于野蛮时代的野蛮人中,妇女不仅居于自由的地位,而且居于受到高度尊敬的地位
6.当世系还是只按女系计算的时候,并根据氏族内最初的继承习惯,氏族成员死亡以后起初是由他的同氏族亲属继承的。财产必须留在氏族以内
7.随着财富的增加,丈夫在家庭中占据比妻子更重要的地位,从而确立了按男系计算世系的办法和父系的继承权
8.家长制家庭一是包括了非自由人,一是父权
9.按照母权制组织起来的,因而是最初的氏族的活生生的残余,而且这种残余还被当做德意志人特有的一种东西
10.当时刚刚灭亡的母权制,还有一个残余,这就是在罗马人看来几乎是不可理解的、德意志人对于女性的尊敬
11.随着畜群和其他新的财富的出现,便发生了对家庭的革命。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
12.普那路亚家庭形成的过程是逐步逐步的。在普那路亚时期和希腊的一夫一妻制时期之间,发生了使情况大变的从母权制到父权制的飞跃
13.在氏族中生活的原始社会里,还看不到国家存在的标志
14.曾经有过一个时候,国家并不存在
五 原始社会的解体
(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使不同部落之间的经常交换有了可能,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生活中也成为商品。这就包含着随之而来的全部变革的萌芽
1.商品交换侵入公社内容,对公社起着瓦解作用
2.产品发展成为商品,是由不同共同体之间的交换,而不是由同一公社各个成员之间的交换引起的
3.商品交换是在共同体的尽头,在它们与别的共同体或其成员接触的地方开始的。但是物一旦对外成为商品,由于反作用,它们在共同体内部生活中也成为商品
4.产品交换是在不同的家庭、氏族、共同体互相接触的地方产生的
5.人类社会脱离动物野蛮阶段以后的一切发展,都是从家庭劳动创造出的产品尚有剩余的时候开始的,都是从一部分劳动用于生产资料的生产的时候开始的
6.在旧大陆,家畜的驯养和畜群的繁殖,开发出前所未有的财富的来源,并创造了全新的社会关系
7.业已出现的对畜群和奢侈品的私人占有,引起了单个人之间的交换,使产品变成了商品。这就包含着随之而来的全部变革的萌芽
8.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自从游牧部落分离出来以后,各不同部落的成员之间进行交换以及把交换作为一种经常制度来发展和巩固的一切条件都具备了
9.分工慢慢地侵入了这种生产过程,商品生产逐渐地成了占统治地位的形式
10.交换大大地促进公社分解为大小不等的家庭集团
(二)私有制是随着交换的出现而产生的
1.真正的私有制只是随着动产的出现才开始的
2.游牧民族最先发展了货币形式
3.一切文明民族都是从土地公有制开始的。它被废除,被否定,经过了或短或长的中间阶段之后转变为私有制
4.私有财产在历史上的出现,决不是掠夺和暴力的结果
5.私有财产的形成,都是由于经济的原因。在这里,暴力没有起任何作用
6.如果生产商品的社会把商品本身所固有的价值形式进一步发展为货币形式,那么还隐藏在价值中的各种萌芽就显露出来了
7.份地的不平等,造成财富、要求等等方面的不平等,这就必然使事实上享有特权的人极力确保自己作为所有者的地位
8.自主地使土地占有原始平等转化为它的对立面
9.变成个人私有财产的第一块土地是住宅地
10.随着商品生产,出现了个人单独经营的土地耕作,以后不久又出现了个人的土地所有制。随后就出现了货币,这是一种整个社会都要向它屈膝的普遍力量
11.在商品交换刚刚产生的时候,对货币商品的需求,就以这样的必然性和速度发展起来了
12.完全的、自由的土地所有权,不仅意味着不折不扣和毫无限制地占有土地的可能性,而且也意味着把它出让的可能性。当新的土地占有者彻底摆脱了氏族和部落的最高所有权这一桎梏的时候,他也就挣断了迄今把他同土地密不可分地连在一起的纽带
13.遗产制度以私有制为前提,而私有制则是随着交换的出现而产生的。无论私有制或遗产,都是单独的小家庭已经形成和交换已在开始发展的那个社会制度的范畴
(三)随着分配上的差别的出现,也出现了阶级差别。阶级形成的两种不同过程
1.随着分配上的差别的出现,也出现了阶级差别
2.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统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持续下去
3.奴隶制很快就在一切已经发展得超过古代公社的民族中成了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但是归根到底也成为它们衰落的主要原因之一
4.社会分裂为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统治阶级和被压迫阶级,是以前生产不大发展的必然结果。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
5.对于低级阶段的野蛮人来说,奴隶是没有价值的。由于采用牲畜繁殖、金属加工、纺织以及最后田野耕作,情况就改变了
6.在历史上出现的最初的阶级对立,是同个体婚制下夫妻间的对抗的发展同时发生的
7.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在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财富增加并且使生产领域扩大的同时,在既定的总的历史条件下,必然地带来了奴隶制。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中,也就产生了第一次社会大分裂,分裂为两个阶级:主人和奴隶、剥削者和被剥削者
8.第二次大分工:手工业和农业分离了。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这两大主要部门,便出现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又出现了富人和穷人的差别——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
9.随着贸易的扩大,随着货币和货币高利贷、土地所有权和抵押的产生,财富便迅速地积聚和集中到一个人数很少的阶级手中,与此同时,大众日益贫困化,贫民的人数也日益增长
10.随着在文明时代获得最充分发展的奴隶制的出现,就发生了社会分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第一次大分裂
(四)随着私有制和交换、财产差别、使用他人劳动力等等新的社会成分的日益发展,军事首长的权力转变为王权,氏族制度被国家代替了。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1.国家的基层单位已经不是血族团体,而是地区团体了。家庭制度完全受所有制的支配,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从此自由开展起来,这构成了直到今日的全部成文史的内容
2.在德意志各部落中,也曾有过氏族制度下一般所能达到的最发达的制度,只要社会一越出这一制度所适用的界限,它就由国家来代替了
3.氏族制度的机关必须转化为国家机关,并且为时势所迫,这种转化还非常迅速
4.氏族制度的机关就逐渐挣脱了自己在民族中,在氏族、胞族和部落中的根子,而整个氏族制度就转化为自己的对立物:它从一个自由处理自己事务的部落组织转变为掠夺和压迫邻近部落的组织,而它的各机关也相应地从人民意志的工具转变为独立的、压迫和统治自己人民的机关了
5.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它被分工及其后果即社会之分裂为阶级所炸毁。它被国家代替了
6.国家和旧的氏族组织不同的地方,第一点就是它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第二点是公共权力的设立,这种公共权力已经不再直接就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了
7.国家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必然使社会分裂为阶级时,国家就由于这种分裂而成为必要了
8.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它是统治阶级的国家,在本质上都是镇压被压迫被剥削阶级的机器
9.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六 原始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过程、季节更替等等的庆祝活动。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1.最初的宗教表现是反映自然过程、季节更替等等的庆祝活动。一个部落或民族生活于其中的特定自然条件和自然产物,都转变为它的宗教
2.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
3.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
4.他们已经给自己的宗教观念——各种精灵——赋予人的形象,但是他们还处在野蛮时代低级阶段,所以还不知道具体的造像,即所谓偶像
5.思维对存在、精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像一切宗教一样,其根源在于蒙昧时代的愚昧无知的观念
6.宗教是在最原始的时代从人们关于他们自身的自然和周围的外部自然的错误的、最原始的观念中产生的
(二)文学中所反映的原始社会
1.野蛮时代高级阶段的全盛时期,我们在荷马的诗中,特别是在《伊利亚特》中可以看到
2.神话中的女神的地位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更早的时期,那时妇女还享有比较自由和比较受尊敬的地位,但是到了英雄时代,我们就看到妇女已经由于男子的统治和女奴隶的竞争而被贬低了
七 原始公社史的研究
(一)原始公社的发现史
1.人们逐渐发现,农村公社是或者曾经是从印度到爱尔兰的各地社会的原始形态。最后,摩尔根发现了氏族的真正本质及其对部落的关系
2.俄国农民的公社所有制是普鲁士的政府顾问哈克斯特豪森于1845年发现的
(二)摩尔根等的贡献
1.毛勒以及受毛勒影响的其他著作,证明在所有欧洲和亚洲的文明民族中都存在过原始的土地公有,而且阐述了这种所有制的存在和解体的各种形式
2.在论述社会的原始状况方面,现在有一本像达尔文的著作对于生物学那样具有决定意义的书,这本书当然也是马克思发现的,这就是摩尔根的《古代社会》(1877年版)
3.摩尔根的伟大功绩,就在于他发现和恢复了史前的基础,并且在北美印第安人的血族团体中找到了一把解开希腊、罗马和德意志上古史上那些极为重要而至今尚未解决的哑谜的钥匙
4.确定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的这个重新发现,使摩尔根得以首次绘出家庭史的略图;人们才知道,应该朝着什么方向研究和研究什么,以及应该如何去整理所得的结果
第三部分 奴隶社会
一 奴隶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剥削形式
(一)奴隶制是合乎规律的现象,它同原始公社制度相比是前进了一步
1.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人的劳动力所能生产的东西超过了单纯维持劳动力所需要的数量。奴隶制被发现了
2.随着在文明时代获得最充分发展的奴隶制的出现,就发生了社会分成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第一次大分裂
3.只有奴隶制才使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更大规模的分工成为可能
4.在当时的情况下,采用奴隶制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5.奴隶制在两千年前占有完全统治的地位
(二)奴隶制的不同形式和阶段
1.在古代世界,商业的影响和商人资本的发展,总是以奴隶经济为其结果
2.在货币通过购买奴隶、土地等等而成为占有别人劳动的手段的一切形式中,货币正是因为可以这样使用,所以作为资本可以增殖,生出利息
3.奴隶经济的发展,也要经历各个阶段,从主要为自身需要而从事经营的家长制,一直到为世界市场而从事经营的真正种植园制度
(三)批判资产阶级关于奴隶制的若干谬论
1.可以看到一种谬论:在古代世界,资本就有了充分的发展
2.只要奴隶制占统治地位,资本主义关系就每次只能偶然地作为从属关系出现
3.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4.前人总是低估亚细亚的、古代的和中世纪的商业的规模和意义,而现在则异乎寻常地予以过高的估计
二 奴隶制生产关系
(一)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奴隶主占有一切生产资料,并占有奴隶
1.在亚细亚古代和古典古代,阶级压迫的主要形式是奴隶制
2.在古代,劳动者是主人的奴隶
3.奴隶主在葬入坟墓时,也要把他的奴隶们的尸体一起陪葬
4.在奴隶的场合,生产工具直接被掠夺
5.奴隶要用别人的生产条件从事劳动
6.奴隶主和奴隶是第一次大规模的阶级划分
7.先要在生产上达到一定的阶段,并在分配的不平等上达到一定的程度,奴隶制才会成为可能
8.如果说财富包含了对人的支配,那它主要地、几乎完全地是依靠和通过对物的支配来进行对人的支配的
9.奴隶的强制性劳动构成了整个社会的上层建筑所赖以建立的基础
(二)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在奴隶占有制度下,监督劳动达到最大限度
1.奴隶一次就被完全卖掉了
2.劳动者的在这里体现为剩余产品的全部剩余劳动,都直接被全部生产工具的所有者所榨取
3.凡是建立在作为直接生产者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对立上的生产方式中,都必然会产生这种监督劳动
4.在古代和中世纪,奴隶制或农奴制形成社会生产的广阔基础
(三)在奴隶制度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奴隶被迫做的劳动,比以生活资料的形式还给他们的劳动要多得多
1.在奴隶劳动下,所有权关系掩盖了奴隶为自己的劳动
2.在雇佣劳动制度的基础上,甚至无偿的劳动也好像是有偿的劳动;反之,奴隶的那部分有偿的劳动,却好像是无偿的劳动
3.奴隶作为工作报酬取得的东西,实际上不是奴隶主的“预付”,而只是奴隶的物化劳动中以生活资料的形式流回到奴隶手中的部分
4.奴隶必须做的劳动,比以生活资料的形式所还给他们的劳动,要多得多
(四)奴隶制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1.在奴隶制度下,劳动者只是作为会说话的工具,同牲畜作为会发声的工具,无生命的劳动工具作为无声的工具相区别
2.古代人连想也没有想到把剩余产品变为资本
3.在希腊和罗马,采取周期性地建立殖民地形式的强迫移民是社会制度的一个固定的环节
三 奴隶社会的经济生活
(一)在奴隶社会,农业是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手工业是农业的副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产品变为商品的现象处于从属地位
1.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
2.在古代罗马人中,工业完全附属于耕作
3.在真正的自然经济中,农产品根本不进入或只有极小部分进入流通过程
4.在古亚细亚的、古代的等等生产方式下,人作为商品生产者而存在的现象,处于从属地位
5.虽然货币很早就全面地发生作用,但是在古代它只是在片面发展的民族即商业民族中才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因素
6.占主要统治地位的商业资本,到处都代表着一种掠夺制度
7.商业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城市的发展也要以商业为条件
(二)在奴隶制度下,奴隶本身是商品。奴隶的买卖,也是商品的买卖
1.奴隶本身是商品,但劳动力却不是他的商品
2.如果把人变为奴隶,人力也是可以交换和消费的
3.有了奴隶制,货币才能用来购买奴隶
4.奴隶主买一个劳动者就像买一匹马一样
5.在奴隶制度下,劳动者有一个资本价值,即他的购买价格
6.在奴隶制度下,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货币资本,起着固定资本的货币形式的作用
7.奴隶市场本身是靠战争、海上掠夺等等才不断得到劳动力这一商品的
(三)在奴隶社会,高利贷不仅是剥夺小私有者即平民的手段,而且是占有他们人身的手段
1.高利贷不仅是剥夺小私有者即平民的手段,而且是占有他们人身的手段
2.一旦罗马贵族的高利贷把罗马的平民、小农彻底毁灭,这种剥削形式也就到了末日
3.罗马贵族不断进行战争,强迫平民服兵役,阻碍了他们的劳动条件的再生产
(四)高利贷的发展不会改变奴隶制生产方式,而是使之更加残酷
1.高利贷资本的发展,和商人资本的发展,并且特别和货币经营资本的发展,是联结在一起的
2.后世的立法,没有一个像古雅典和古罗马的立法那样残酷无情地、无可挽救地把债务人投在高利贷债权人的脚下
3.资本无论在其发达的形式上或不发达的形式上,性质都是一样的
4.高利贷不改变生产方式,而是像寄生虫那样紧紧地吸附在它身上,使它虚弱不堪
5.奴隶主或者封建主即使陷入高利贷之中,生产方式仍旧不变,只是它会更加残酷
6.在古代世界比较兴盛的时期,高利贷是被禁止的
四 奴隶制的国家和法律
(一)在奴隶社会,国家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但其实质都是奴隶主专政
1.到目前为止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着的社会,都需要有国家
2.国家的存在和奴隶制的存在是彼此不可分割的
3.奴隶占有制时代的国家,不论是君主制,还是贵族的或民主的共和制,都是奴隶占有制国家
4.古代奴隶的起义或大骚动,一下子就暴露出古代国家的实质是奴隶主专政
5.罗马的占领,在所有被征服的国家,首先直接破坏了过去的政治秩序,其次也间接破坏了旧有的社会生活条件
(二)奴隶占有制国家的法律只保护奴隶主,他们享有一切权利。奴隶按法律规定只是一种物品,没有任何权力
1.奴隶不仅不算是公民,而且不算是人
2.奴隶没有任何权利,始终是被压迫阶级,不算是人
3.奴隶是一种完全被奴隶主占有的物品
五 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一)在奴隶社会,有过长达数十年的奴隶解放战争。但是奴隶不能自己解放自己
1.斯巴达克是整个古代史中最辉煌的人物,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
2.奴隶,他们没有权利,没有主见,他们不可能解放自己
3.古代是没有用胜利的起义来消灭奴隶制的事情的
4.全部历史充满了被压迫阶级要推翻压迫的接连不断的尝试
5.奴隶举行过起义,进行过暴动,掀起过国内战争,但是他们始终未能造成自觉的多数
(二)大土地所有制和小土地所有制之间、自由富人和自由穷人之间的斗争,是奴隶社会阶级斗争的一种形式
1.在古罗马,阶级斗争只是在享有特权的少数人内部进行
2.古代世界的阶级斗争主要是以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斗争的形式进行的
3.从罗马历史发端以来就起着重要作用的债务关系,只不过是小土地所有制的自然的结果
4.罗马的无产者并没有变成雇佣工人,却成为无所事事的游民,他们比过去美国南部各州的“白种贫民”更卑贱,和他们同时发展起来的生产方式不是资本主义的,而是奴隶制的
六 奴隶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在奴隶社会,产生了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自发的辩证法
1.古希腊的哲学家都是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
2.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这种原始的、素朴的、但实质上正确的世界观是古希腊哲学的世界观
3.古希腊罗马哲学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主义
4.如果说,形而上学同希腊人相比在细节上是正确的,那么,希腊人同形而上学相比则在总体上是正确的
5.古代世界具有强烈的自发唯物主义
6.古希腊人的整个宇宙观具有素朴唯物主义的性质,但是在他们那里已经包藏着后来分裂的种子
(二)奴隶制在奴隶社会人们的思想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1.在希腊人和罗马人那里,人们的不平等的作用比任何平等要大得多
2.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
3.希腊社会是建立在奴隶劳动的基础上的,因而是以人们之间以及他们的劳动力之间的不平等为自然基础的
4.在古代,物质生产劳动带有奴隶制的烙印
5.垂死的奴隶制留下了它那有毒的刺,即鄙视自由民的生产劳动
(三)在奴隶制解体时期,哲学和宗教教义都以粗俗的形式被庸俗化
1.在奴隶制解体时期,哲学和宗教教义都以粗俗的形式被庸俗化,并且得到广泛传播
2.要评价古代世界崩溃时代的晚期古代各家哲学学说的现实意义,乡下佬雅各只须注意一下这些学说的信徒在罗马称霸世界时的真实处境就行了
3.哲学家们不是单纯赚钱谋生的教书匠,便是穷奢极欲的有钱人所雇用的小丑
七 奴隶社会的瓦解
1.更加发展的生产受到了奴隶制的限制,迫切要求消灭奴隶制
2.无论是奴隶还是“白种贫民”,这两个阶级都同样无力解放自己
3.古典古代的奴隶制已不再有利,因此也就灭亡了
第四部分 封建社会
一 关于封建社会
(一)封建制度产生的不同途径
1.封建制度的发展是在一个宽广得多的、由罗马的征服以及起初就同征服联系在一起的农业的普及所准备好了的地域中开始的,这种所有制以一种共同体为基础,与这种共同体对立的是小农奴
2.封建制度起源于征服者在进行征服时军队的战时组织,而且这种组织只是在征服之后,由于在被征服国家内遇到的生产力的影响才发展为真正的封建制度的
(二)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1.土地所有权被国王和贵族等等所篡夺;土地所有权和农民公社之间的宗法关系导致农奴制;随意分割土地造成一种农民中间等级、即骑士等级;农奴制是纯粹按经济的途径产生的
2.所有的征服有三种可能,生产方式总是决定新出现的分配
3.自由的农民土地所有者变为有义务从事徭役或交纳产品地租的人,而公有地的掠夺者变为被掠夺的公有地的所有者和农民自有土地的所有者
4.农奴制多半是由徭役劳动产生的,徭役劳动是交纳给统治阶级的最主要的贡赋
5.采邑的授予,一开始是封主死亡归还封主,在受封者死亡时,也要归还封主;但不久便改为授予原受采邑者的继承人
6.法兰克的国王、廷臣、统帅、主教和修道院院长所占有的辽阔土地,构成了后世贵族和教会的大地产的基础
7.农奴制和依附关系并不是某种特有的中世纪封建形式
8.在法兰克王国,胜利了的撒利法兰克人通过占有罗马国有领地、区域公社和马尔克公社的大片土地,而造成了新贵族的基础
9.城市丧失了它从前对乡村的统治,这样一个总的状况,必然产生居于统治地位的大地主和依附的小农
二 封建生产方式
(一)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1.大地产是中世纪封建社会的真正基础
2.封建生产的特点是土地分给尽可能多的臣属,封建主的权力是由他的臣民的人数决定的
3.中世纪拥有大地产是封建贵族获得代役农民和徭役农民的先决条件
4.封建主义的基础是农业
5.整个封建经济的基本关系是分封土地以取得一定的人身劳役和贡赋
6.封建生产关系就是土地为大土地占有者即地主所瓜分;地主把这种土地分给农民,以便剥削他们
7.俄国的名门贵族拥有的大地产,是俄国中部盛行的各种形式、各种名目的农奴制剥削(工役制、盘剥制等)的基础
8.地主的力量在于土地
9.俄国地主土地占有制的存在,是农奴主—地主权力的物质支柱;俄国的农民土地占有制,被旧的半农奴制的联系和关系束缚着
10.封建经济制度比奴隶经济制度优越;在封建社会内部,资产阶级经济制度就已显示出它比封建经济制度优越
11.在封建制度下,生产关系的基础是封建主占有生产资料和不完全地占有生产工作者——农奴;私有制在这里得到进一步发展,剥削者和被剥削者之间的阶级斗争,就是封建制度的基本特征
12.封建制度的基础是封建土地所有制
(二)地租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它以社会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统治为基础。封建地租的三种形态
1.在一切较早的地租形式中,直接占有别人剩余劳动的是土地所有者;地租在历史上表现为剩余劳动的普遍形式;对这种剩余劳动的占有,是以社会的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暴力统治为基础
2.徭役劳动就地租这一点来说,地租是用劳动支付
3.领主对剩余劳动的贪欲较简单地表现为直接追求徭役的天数,而资本家对剩余劳动的贪欲表现为渴望无限度地延长工作日
4.1831年俄国将军基谢廖夫颁布的徭役劳动法,通过一项项条文使土地所有者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合法化;而英国的工厂法则节制资本无限度地榨取劳动力
5.徭役劳动采取了雇佣劳动的形式,徭役农民所生产和再生产的劳动基金也就采取了由地主预付给徭役农民的资本的形式
6.地租的占有是土地所有权借以实现的经济形式,而地租又是以土地所有权为前提
7.一切地租都是剩余价值,是剩余劳动的产物;在实物地租的形式上,还直接是剩余产品
8.就劳动地租而言,地租不仅直接是无酬剩余劳动,并且也表现为无酬剩余劳动;徭役劳动者的产品必须在补偿他的生存资料之外,足够补偿他的各种劳动条件
9.劳动地租是剩余价值的原始形式,并且和剩余价值是一致的;直接生产者为自己的劳动和他为地主的劳动在空间和时间上是分开的,为地主的劳动带有强制性
10.徭役劳动和资本主义生产下相比,它在直接生产者的总劳动中,占有一个小得多的部分
11.产品地租的前提是直接生产者已处于较高的文明状态;在产品地租形式下,驱使直接生产者的,已经是各种关系的力量,而不是直接的强制,是法律的规定
12.纯粹的产品地租的前提是自然经济、农村家庭工业和农业相结合;在这种关系中,生产者已经有了较大的活动余地,或多或少可以支配自己的全部劳动时间的使用;剩余劳动的产品归他自己所有
13.由于自然经济本身的性质,产品地租形式也就完全适合于为静止的社会状态提供基础;其所达到的规模可以严重威胁劳动条件的再生产,生产资料本身的再生产
14.在货币地租形式下,直接生产者不是把产品,而是把产品的价格付给他的土地所有者;他的一部分产品必须转化为商品,当作商品来生产,因此,整个生产方式的性质就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
15.货币地租的基础是直接生产者是土地占有者,并向地主提供剩余的强制劳动,其先决条件是直接生产者对农具和其他动产的所有权;产品地租转化为货币地租要以商业、城市工业等的发展以及产品有一个市场价格为前提
16.没有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一定的发展,实物地租是不能转化为货币地租的
17.货币地租是地租的最后形式,同时又是它的解体形式
18.在实行货币地租时,农民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传统关系必然转化为一种由契约规定的、按成文法的固定规则确定的纯粹的货币关系
19.货币地租在其进一步的发展中,必然或者使土地变为自由的农民财产,或者导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式
20.在一切时代,被压迫阶级都必须提供无酬劳动
21.地主经济制度其实质就是把土地分为地主土地和农民土地,农民替地主耕种土地,这种劳动的产品归地主占有;农民替自己耕种份地,这种劳动的产品是必要产品,是地主经济存在的条件
22.农民对地主的经济依赖形式最初是工役租即徭役租,然后是产品地租或实物地租,最后是货币地租;农奴制大地产的力量提供了从农民身上榨取这种地租的可能性
23.在农奴制度下,地主同农民的经济关系的实质是:农奴替地主干活,为地主生产粮食;为自己干活,给自己和自己的家庭取得为地主维持劳动力所必需的粮食
(三)封建生产方式的规律是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原有基础上的重复,封建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1.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是生产过程在原有规模上、原有技术基础上的重复
2.农奴制的特点是:长期停滞,劳动者麻木愚昧,劳动生产率很低
3.地主经济根本不愿意改进生产,这对它是不需要的和有害的
4.俄国地主土地占有制的存在,是农奴主—地主权力的物质支柱,必然使全国各方面的生活处于落后状态
三 封建社会的阶级关系
(一)在农奴制社会中,社会基本上分为农奴主—地主和农奴制农民
1.在依赖农业的中世纪,支配社会生产力的是领主和农奴;在中世纪后期的城市里,是行会师傅、帮工和短工
2.在农奴制社会,社会基本上分为农奴主—地主和农奴制农民;农奴主—地主有权占有农民的劳动,有权强迫农民尽某种义务
3.在农奴制社会,农奴制农民完全依附于占有土地的地主
(二)在中世纪,农民作为农奴或依附农被束缚在土地上,受着各种程度的奴役;地主对农民实行超经济强制,农民的地位与奴隶实际上没有多大区别
1.1145年诺曼贵族压迫下的撒克逊农奴和1845年自由的英国人的状况比较:两种人都是奴隶,对前一种人的奴役是明显的,公开的,而对后一种人的奴役却是伪善的
2.在中世纪,劳动者是土地贵族的农奴
3.农奴可以通过不同的办法加入有产阶级的队伍并进入竞争领域而获得解放。无产者只有通过消灭竞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才能获得解放
4.农奴只出卖自己的一部分劳动力,他是土地的附属品,替土地所有者生产果实
5.压在农民头上的是诸侯、官吏、贵族、僧侣、城市贵族和市民;农民如果是农奴,那就得无条件地听从主人支配;如果他们是依附农,契约规定的法定负担已经压得他们透不过气了
6.在中世纪,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间即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
7.在直接生产者占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以及作为不自由的人出现的条件下,地主要从小农身上榨取剩余劳动,就只有通过超经济的强制
8.中世纪农民遭受着从十足的农奴制开始的各种程度的奴役
9.在中世纪,封建剥削的根源是由于人民占有土地而离不开它,他们作为农奴或依附农被束缚在土地上,而且必须给地主服劳役或交纳产品
10.徭役经济的前提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直接生产者必须分得生产资料特别是土地、并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技术的极端低劣和停滞
11.在农奴制度下,农奴必须听从地主的支配
12.农奴制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有三个不同的方面:前者是自然经济,后者是货币经济;前者是把劳动者束缚在土地上,后者是把劳动者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前者实行超经济的强制,后者实行契约自由
13.农奴制的基本特征是:农民被禁锢在土地上;农民为自己的土地劳动一定的天数,为地主的土地劳动一定的天数;农民已不算是地主的直接私有物,他在某种程度上属于他自己
(三)封建社会的阶级同时也是一些特别的等级,等级结构非常鲜明
1.在封建制度的繁荣时代,分工很少,存在着城乡之间的对立,等级结构鲜明
2.在中世纪,社会划分为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等不同的等级
3.建立在农奴制基础上的贵族民主制,后来都自然而然地发展成为完备的封建等级制度
4.在中世纪的国家里,国王高踞于整个封建等级制的顶端
5.等级和阶级区别开来的另一个特征,即等级属于农奴社会,阶级属于资本主义社会
6.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及农奴制社会)中,存在的是等级的阶级;在资产阶级社会中,存在的是非等级的阶级
四 封建社会的经济生活
(一)自然经济在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生产者本身的直接消费,或是为了封建主的消费。市场是狭小的,交换是有限的
1.在封建制度的繁荣时代,分工是很少的
2.在中世纪,商人不过是城市行会或农民所生产的商品的包买商
3.中世纪农民为封建主生产作为代役租的粮食,为神父生产作为什一税的粮食,但这些粮食并不都成为商品
4.在真正的自然经济中,农产品根本不进入或只有极小部分进入流通过程;家庭手工业劳动和工场手工业劳动,是这种自然经济赖以建立的生产方式的条件
5.起初,交换是在没有商人作中介的情况下,在城市的集日里直接进行的
6.中世纪的商人本质上是共同体的成员,威尼斯人和热那亚人,建立了完整的商业公会,以对付竞争者和顾客,商会对违反规章的人要进行联合抵制和给予惩罚
7.在自发的社会内部分工成了生产的基本形式的地方,这种分工就使产品具有商品的形式,而商品的相互交换,使个体生产者有可能满足自己的各式各样的需要
8.在中世纪得到发展的那种商品生产中,劳动产品的所有权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
9.在中世纪的社会里,特别是在最初几世纪,生产基本上是为了供自己消费,在那些有人身依附关系的地方,生产还满足封建主的需要;商品生产还只是在形成中
10.中世纪社会是个体的小生产:生产资料供个人使用,生产都是为了直接消费,商品生产刚刚处于形成过程中
11.货币在中世纪早期的典型封建经济中几乎是没有地位的
12.在中世纪,家庭是自给自足的,货币几乎根本不需要
13.在自然经济下,社会是由许许多多同类的经济单位组成的
14.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15.家庭手工业是自然经济的必然附属物,它同农业不可分割地联结成一个整体;手艺是城市生活的必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乡村里也相当普遍,是农民经济的补充
16.俄国农民经济中手工业同农业结合的各种形式是:宗法式的农业同家庭手工业、同为地主进行的徭役劳动、同手艺形式的手工业相结合
17.前资本主义的农村是(从经济方面看)一个地方小市场网,这些地方小市场把一些极小的小生产者群联结起来,但仍然处于分散状态
18.农奴制经济是自然经济
(二)行会——城市手工业的封建组织。在行会中,工人和生产资料是互相结合的,它阻碍了分工的发展
1.在城市中与这种土地占有的封建结构相适应的是同业公会所有制、帮工制度和学徒制度的发展,封建时代的所有制结构都是由狭隘的生产关系决定的
2.各行各业的手艺人联合为行会的原因是:不断流入城市的逃亡农奴的竞争,乡村反对城市的连绵不断的战争,共同占有某种手艺而形成的联系,各手工业间利益的对立,全国性的封建组织等
3.每一行业中的帮工和学徒都以最适合于师傅利益的方式组织起来,他们和师傅之间的宗法关系使师傅具有双重力量
4.在行会内部,各劳动者之间则根本没有什么分工,正因为如此,中世纪的手工业者对于本行专业劳动和熟练技巧还是有兴趣的,对自己的工作都是兢兢业业的
5.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工场手工业的初期繁荣的历史前提是同外国各民族的交往、以人口特别是乡村人口的不断集中和资本的不断积聚为前提
6.各种特权、行会和公会的制度、中世纪的全部规则,曾是唯一适应于既得的生产力和产生这些制度的先前存在的社会状况的社会关系
7.中世纪的行会是在“行业差别”的原则上互相对立的
8.中世纪的行会力图用强制的办法防止手工业师傅转化为资本家
9.工场手工业把局部劳动转化为一个人的终生职业,符合以前社会的如下倾向:使手工业变成世袭职业,使它固定为种姓,或使它硬化为行会
10.行会竭力抵制商人资本这种与它对立的、惟一自由的资本形式的任何侵入,行会组织排斥了工场手工业的分工
11.产品发展成为商品,是由不同共同体之间的交换,而不是由同一公社各个成员之间的交换引起的
12.在中世纪,到处都是农村在政治上榨取城市,城市则是在经济上剥削农村
13.在中世纪,农奴制形成社会生产的广阔基础;在行会制度中,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由公会制度、职业义务、师徒制度等等的观念所决定
14.商人对于因世袭而停滞不变的社会来说,是一个革命的要素,但他并不是自觉的革命者
15.在农村,占统治地位的是从原始共产主义中生长起来的马尔克公社,以后的一切同业公会,都是按照马尔克公社的样子建立起来的
16.中世纪地方行会的手工业生产使大资本家和终身的雇佣工人不可能存在
17.迄今存在过的联合体,实质上都是为经济目的服务的,但是这些目的被意识形态的附带物掩饰和遮盖了
(三)高利贷既是封建财富和封建所有制的破坏者,又是小资产阶级的、小农民的生产的破坏者;它对生产条件和生产者的分离是一个有力的因素
1.高利贷资本是靠市民(小市民和农民)、骑士、贵族、国君的破产产生的,它有两种作用:第一,它形成独立的货币财产;第二,它把劳动条件占为己有
2.高利贷一方面是封建财富和封建所有制的破坏者,另一方面是小资产阶级的、小农民的生产的破坏者
3.高利贷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前的各时期具有特征的存在形式有两种:第一是对地主放的高利贷,第二是对那些自己拥有劳动条件的小生产者放的高利贷
4.高利贷对于古代的和封建的财富、所有制发生破坏和解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它又破坏和毁灭小农民和小市民的生产
5.奴隶主或者封建主陷入高利贷之中的情况下,它对劳动者榨取得更厉害,因为他自己被榨取得更厉害了
6.高利贷在资本主义以前的一切生产方式中有革命的作用,但在亚洲仅造成经济的衰落和政治的腐败
7.在中世纪,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一般的利息率,那时利息率相差很悬殊,关于高利贷的概念差别也很大
8.高利贷和商业一样,是剥削已有的生产方式,而不是创造这种生产方式,它是从外部同这种生产方式发生关系;高利贷资本是在货币索取权的形式上拥有它的一切索取权的
9.古代世界的阶级斗争主要是以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斗争的形式进行的
10.高利贷剥削形式在一个社会内占统治地位,就排斥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是在中世纪末期,它又可以成为通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过渡
五 封建社会的国家和法律
(一)在中世纪,政治的权力地位是按照地产来排列的,谁有地,谁就有权有势
1.土地占有的等级结构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武装扈从制度使贵族掌握了支配农奴的权力
2.中世纪的封建贵族对农奴享有掌握武器的特权
3.在中世纪的封建国家中,政治上的权力地位是按照地产来排列的
4.在农奴制度下,支配力量是土地
5.地主在俄国农业制度中以至整个俄国国家和俄国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基本条件是占有大量土地
(二)中世纪的国家政权有各种不同的形式,但始终只有地主—农奴主才被认为是统治者,农奴制农民根本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1.农业生活方式和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是封建制度的基础,把中国农民束缚在土地上,这是他们受封建剥削的根源,这种剥削的政治代表就是封建主
2.在中世纪,农奴制占优势,始终只有地主—农奴主才被认为是统治者,农奴制农民根本没有任何政治权利
(三)在封建社会,司法职能是土地所有权的属性,封建法规维持地主统治农民的权力
1.在中世纪,特权都以私有财产的形式表现出来,私有财产是特权即例外权的类存在
2.中世纪,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
3.在封建时代,战争中和法庭裁判中的最高权力是地产的属性
4.在封建时代,司法职能和行政职能是土地所有权的属性
5.占有土地的贵族,这时成了农村中惟一的主人,为了将农民的任何抵抗加以扑灭,他们从邦君那里取得了领主审判权
6.农奴制国家是维持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机构
7.在农奴制度下,“法律”“只”允许农奴主出卖农奴
(四)在中世纪,封建贵族保持着军事上的垄断地位,由贵族组成的骑兵是军队的核心
1.中世纪的步兵是由封建的家臣侍从和部分农民组成的
2.整个中世纪在战术发展方面,是一个毫无收获的时代;封建制度虽然按其起源来说也是一种军事组织,但本质上却是和一切纪律不相容的
3.各地贵族都组成骑兵,他们担任铁甲骑士的勤务,骑兵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是各国军队中的主要兵种;骑兵的这种优势主要不是由于它本身的长处,而是由于步兵的素质低劣
4.在中世纪后期的社会中,尽管封建贵族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已经成为发展的障碍,但军事上的垄断地位仍然维持着他们的统治
5.封建军队的士兵同他们的直接的封建领主的联系要比他们同国王军队指挥部的联系更为紧密
6.骑士和他们的骑兵扈从与其说是军队的核心,不如说就是军队本身
(五)教会是欧洲封建制度的巨大国际中心,它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教阶制,自己还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
1.僧侣中的封建教权等级构成了贵族阶级,包括主教和大主教,修道院长,副院长以及其他高级教士;僧侣中的平民集团由农村传教士和城市传教士组成;在这两个等级之上还有教皇
2.在中世纪,几乎整个天主教西欧都保持着国家全部土地三分之一的比例
3.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成为一种封建等级制的宗教
4.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是罗马天主教会,它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按照封建的方式建立了自己的教阶制,它本身也是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
六 封建社会的农民战争
(一)农民战争是由土地引起的;起义农民反对地主和地主政府,反对地主的土地所有制
1.反封建的革命反对派活跃于整个中世纪,他们或者是以神秘主义、或者是以公开的异教、或者是以武装起义的形式出现
2.在农奴制时,全体农民群众曾经同压迫者即地主阶级作过斗争
3.农民的革命情感不可能不表现为要取得地主的土地
4.农民战争因土地而引起
5.农民群众运动的矛头只会指向整个地主土地占有制
6.农民直接的革命性要高得多,他们渴望立刻打垮地主政权、立刻创立新制度
7.俄国农民革命的愿望是彻底铲除官办的教会,打倒地主和地主政府,消灭一切旧的土地占有形式和占有制度,清扫土地,建立一种自由平等的小农的社会生活来代替警察式的阶级国家
8.大多数农民不能不争取实行一场将会消灭半农奴制的土地占有制的土地变革
9.庄稼汉的生活条件使他们不自觉地产生一种真正革命的愤恨和坚决反对中世纪制度的决心
10.农民反对地主土地占有制的斗争必然提出了我国地主君主制的存亡问题
11.整个农奴制时代充满着不断的农民起义
(二)平等和平均的思想是农民运动中最革命的思想,是对极端的社会不平等的自发的反应
1.社会平等的结论最先明确地表现在农民战争中
2.农民战争是对明显的社会不平等,对富人和穷人之间、主人和奴隶之间、骄奢淫逸者和饥饿者之间对立的自发反应
3.平等思想是农民运动中最革命的思想
4.农民小资产者的平等思想是合理的和进步的,因为它反映了反对封建的、农奴制的不平等现象的斗争;“平均”地产的思想是合理的和进步的,因为它反映了破产农民要求分配农奴制大地产的愿望
5.这些群众(主要是农民)对旧制度有着深刻的仇恨,他们向往摆脱苦难并找到美好的生活,但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还只局限在狭小的范围内
6.“土地权”和“平分土地”的思想,是农民追求平等的革命愿望的表现
7.平均主义的根源是个体农民的思想方式,是平分一切财富的心理,是原始的农民“共产主义”的心理
(三)农民战争的失败是由农民的阶级地位决定的
1.农民的分散性以及由此而来的不成熟,导致中世纪所有的大规模起义毫无结果
2.德国分裂割据状态的加剧和巩固是农民战争失败的原因
3.16世纪德国农民起义和1848年德国革命的经验教训是,被压迫群众因其小资产阶级生活地位的限制而行动分散,缺乏集中性
4.农民、劳动者、小业主不能有自己的政策,因此他们没有过巩固的劳动者政权
5.普加乔夫或拉辛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其失败原因是他们没有而且当时也不可能有象工人阶级这样的革命领导者
6.农民起义只有在和工人起义结合起来并由工人领导的时候,才能取得胜利
(四)农民战争是封建社会发展的动力
1.农奴等级是封建主义的无产阶级;封建的生产有两个对抗的因素,即封建主义的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正是坏的方面引起斗争,产生形成历史的运动
2.农民战争将作为全部德国历史的轴心拿出来
3.自从原始公社解体以来,组成为每个社会的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总是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
4.国内战争即被压迫阶级反对压迫阶级的战争是合理的、进步的和必要的
(五)农民战争和宗教的关系
1.16世纪的所谓宗教战争都是阶级斗争;神学在知识活动的整个领域的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威,使一切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全面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
2.另一种异教是农民和平民的要求的直接表现,并且几乎总是同起义结合在一起的,它从“上帝儿女的平等”得出有关市民平等的结论,甚至已经部分地得出有关财产平等的结论
3.在运动的第一个先驱者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中世纪一切带着宗教色彩的起义以及近代任何无产阶级运动的初期都具有的那种禁欲主义
4.一切东方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一开始就带着宗教色彩
5.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都合并到神学中,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
6.这些起义总是穿着宗教的外衣,采取为复兴日益蜕化的原始基督教而斗争的形式,背后却隐藏有实实在在的现世利益
7.各国人民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共有的现象是在宗教掩护下表示政治抗议
8.历史上曾有过这样一个时期,民主派以及无产阶级的斗争都采取了以一种宗教观念反对另一种宗教观念的斗争形式
七 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1.僧侣是中世纪封建主义意识形态的代表
2.中世纪僧侣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在僧侣手中,政治和法学同其他一切科学一样,不过是神学的分支,一切都按照神学中适用的原则来处理,神学在知识活动的整个领域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3.中世纪的历史只知道一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4.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一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
八 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
(一)封建制度的瓦解
1.在15世纪,贵族越来越成为多余并且阻碍着发展,而城市市民却成为体现着进一步发展生产、贸易、教育、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阶级
2.荷兰、比利时和下莱茵等地区农民都向主人缴纳货币,这使得主与奴在向地主与佃农的过渡中已经迈出了决定性的第一步,因而封建主义的政治制度在农村中丧失了它的社会基础
3.在15世纪末,货币已经把封建制度破坏并从内部侵蚀,封建制度在整个西欧都处于十分衰败的状态
4.到中世纪末,有些骑士连同他们的不知用什么方法招募的扈从队投奔外国君主,受雇为他们服务,这种迹象表明了封建军事制度的彻底崩溃
5.在城市和在自由农民中间,形成了建立能征善战的步兵的基本条件;由于瑞士人战胜了奥地利人,才最终使铠甲骑士屈服于步兵,使封建军队屈服于新兴的现代军队,使骑士屈服于市民和自由农民
6.火药和大炮的运用,印刷术的推广,古代文献研究的复兴,所有这些原因的共同作用,在15世纪下半叶就决定了对封建制度的胜利
7.资本主义彻底破坏了封建主义的经济形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它们长期以来停滞不前和因循守旧的状态,破坏了陷于中世纪壁垒中的农民的定居状态,造成了新的社会阶级
8.竞争无情地破坏了小手艺人和小手工业者的宗法式乐园;资本主义把地方小市场联结起来,把它们结合成一个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后又结合成世界市场,破坏了盘剥和人身依附的原始形式
(二)商品生产和发达的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凡是在货币关系排挤了人身关系、货币贡赋排挤了实物贡赋的地方,封建关系就让位于资产阶级关系
1.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贸易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2.商人资本的存在和发展到一定的水平,本身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前提
3.凡是在货币关系排挤了人身关系、货币贡赋排挤了实物贡赋的地方,封建关系就让位于资产阶级关系
4.16世纪以来贵金属供给的增加,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5.商品经济在它自身的发展中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并且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下才获得完全的统治和普遍的扩展
6.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这种日益发展的社会分工就是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建立过程中的关键
7.在农奴制社会内,产生了资本家阶级;从商品中,从商品交换中,从货币权力的出现中,产生了资本权力
8.由于商业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分化出了一个新的阶级——资本家阶级;资本产生于中世纪末期
9.流转自由和贸易自由不可避免地要使商品生产者分化为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分化为资本家和雇佣工人
(三)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资本主义的最初萌芽,出现于14、15世纪,资本主义时代则是从16世纪开始的
1.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
2.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
3.劳动者的奴役状态是产生雇佣工人和资本家的发展过程的起点,这一发展过程就是这种奴役状态的形式变换,就是封建剥削转化为资本主义剥削
4.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奠定基础的变革的序幕,发生在15世纪最后30多年和16世纪最初几十年
5.产业资本的萌芽早在中世纪就已形成,它存在于以下三个领域:航运业、采矿业、纺织业
6.小生产者的分化是农业资本主义形成过程的重要因素;资本主义地租产生的起点是工役地租,小生产者分化的萌芽只有在货币地租下才能得到发展
7.手艺人一旦和市场接触,就逐渐地过渡到为市场生产,即成为商品生产者;作为商品的工业品的生产,为工业同农业的分离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交换奠定了初步基础
8.在最小的农民手工业中可以看到最明显的资本主义萌芽
9.徭役经济正在被自由雇佣经济所代替,地主贵族的大地产和工役经济制度是经济演进的障碍
10.农民出租份地这一现象更加清楚地表明,村社内部出现了资本主义关系
11.从农奴制中破壳而出的新的经济机体就是商业性农业和资本主义,新的经济形式正在旧的中世纪土地占有制的框框以外建立起来
12.农奴制社会有发展商业和工业的巨大因素,这在当时就导致了资本主义
(四)资本的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基础。这一过程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它的历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载入人类编年史的
1.把劳动条件转化为资本、劳动转化为雇佣劳动的历史的分离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
2.货币占有者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就必须在商品市场上找到自由的工人
3.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
4.资本的原始积累是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历史基础
5.资本的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
6.劳动者要转化为雇佣工人,只有当他从农奴地位和行会束缚下解放出来,并被剥夺了一切生产资料和旧封建制度给予他们的一切生存保障
7.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形成全部过程的基础
8.一部分农村居民的被剥夺和被驱逐,不仅为工业资本游离出工人及其生活资料和劳动材料,同时也建立了国内市场
9.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的被剿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的征服和掠夺,非洲变成商业性地猎获黑人的场所,这些田园诗式的过程是原始积累的主要因素
10.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11.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
12.国内市场的建立的基本过程是社会分工
13.直接生产者同生产资料的分离,这标志着从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
(五)手工业工场时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大约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叶
1.随着摆脱了行会束缚的工场手工业的出现,所有制关系也立即发生了变化,工场手工业还成了农民摆脱那些不雇用他们或付给他们极低报酬的行会的避难所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同时也就开始了一个流浪时期,迅速繁荣起来的工场手工业,渐渐地吸收了这些流浪者;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工人和雇主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3.工场手工业将许多劳动者和许多种手艺集合在一起,在一所房子里面,受一个资本的支配
4.雇佣工人阶级是在14世纪下半叶产生的;在农村和城市,雇主和工人在社会上是接近的,劳动对资本的从属只是形式上的,就是说,生产方式本身还不具有特殊的资本主义的性质
5.市场的扩大、资本的积累、各阶级的社会地位的改变、被剥夺了收入来源的大批人口的出现,这就是工场手工业形成的历史条件
6.在中世纪末期,工场手工业产生了新的所有制形式——私有制
7.初期的工场手工业就生产方式本身来说,除了雇用的工人人数较多而外,和行会手工业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8.大约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最后30多年,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在工场手工业上取得了自己的典型形态,在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占居统治地位
9.工场手工业的分工使所使用的工人人数的增加成为技术上的必要
10.新的工场手工业建立在通海港口或不受旧城市及其行会制度控制的内陆地区
11.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12.从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转变的前提是,有一定数量的自由工人
13.农民中小生产的增长,意味着新的生产部门的出现和新的原料加工部门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工业部门,这是社会分工中的一个进步,是资本主义的初级过程,而大作坊吞并小作坊,则意味着资本主义又前进了一步
14.资本主义低级阶段中,手工业者通常还几乎没有从农民中分化出来;工业同农业的分离是同农民的分化相联系的,是在农村的两极通过不同的道路进行的
15.为包买主工作,正是一种特殊的生产形式,是生产中经济关系的一种特殊的组织;为包买主工作,直接隶属于有雇佣工人的资本主义作坊,往往只是它的继续或一个部分
(六)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产生及其反封建的斗争。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1.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逐渐出现了受较大的资本家雇用的工场手工业工人
2.从市民等级中发展出最初的资产阶级分子
3.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4.工业资本家不仅要排挤行会的手工业师傅,而且要排挤占有财富源泉的封建主
5.从中世纪的等级转变为现代的阶级的时候起,资产阶级就和无产阶级一直伴随着
6.资产阶级反对封建贵族的斗争是城市反对乡村、工业反对地产、货币经济反对自然经济的斗争,在这一斗争中,资产者的决定性的武器是他们的经济上的权力手段
7.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
8.阶级斗争是整个发展的基础和动力;没有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不是经过资本主义社会各阶级间你死我活的斗争,才在比较自由和民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七)封建社会末期,出现了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军队成分也发生了变化。现代资产阶级国家和社会就在这种君主国中发展起来
1.君主专制发生在一个过渡时期
2.封建制度的普遍崩溃和城市的兴起促使军队的成分发生了变化,新的军队开始由大批的雇佣兵组成
3.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的权力,建立了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
4.17世纪和18世纪的专制君主制,它使贵族和市民等级彼此保持平衡
5.在城市和在自由农民中间,形成了建立能征善战的步兵的基本条件
6.封建制度的瓦解,以及城市的发展,这两个过程引起了地方分权制;因此就产生了实行君主专制的直接必要性
7.从中世纪末期以来,历史就在促使欧洲形成为各个大的民族国家
九 中世纪的巨大进步
1.代替地中海沿岸一条狭长的文明地带,现在是一片紧密相连的文明地区;代替希腊人或罗马人和野蛮人的对立,现在是六个具有文明语言的文明民族;由中世纪的市民等级所创立的工业生产和商业获得无限高度的发展
2.反对中世纪残余的斗争限制了人们的视野
第五部分 资本主义社会
一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
(一)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细胞
1.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我们的研究从分析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即商品开始
2.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特别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难理解的
3.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时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证明的。这一点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5.一切劳动,就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来说,以及就具体的有用的劳动来说,分别产生价值与使用价值
6.劳动作为有用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作为人类劳动力的单纯消耗,生产交换价值。只有后者才能在量上作比较
7.在产品的价值形式中,已经包含着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形式、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对立、产业后备军和危机的萌芽
8.理解商品的困难在于:商品是一种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人的关系
9.货币是交换和商品生产发展的最高产物,它把私人劳动的社会性,把由市场联结在一起的各个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遮蔽起来,掩盖起来
10.商品生产的规律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必然引起形态完备的资本主义生产,而且为此根本不需要暴力
11.只有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商品生产才表现为生产的标准的、占统治地位的性质
12.商品经济在它自身的发展中转化为资本主义经济,并且只有在此经济下才获得完全的统治和普遍的扩展
13.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的基础
(二)资本出现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
1.一定的价值额,只有在它产生剩余价值,从而增殖价值时,才变为资本
2.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表现形式
3.只有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资本才产生;而单是这一历史条件就包含着一部世界史
4.只有剥削自由工人的劳动资料占有者才是资本家
5.货币占有者或商品占有者这一方同除自己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者这另一方之间的这种关系,决不是自然史上的关系,也不是一切历史时期所共有的关系;它本身显然是已往历史发展的结果,是一系列陈旧的社会生产形态灭亡的产物
6.原始积累的方法决不是田园诗式的东西
7.所谓原始积累只不过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所以表现为“原始的”,因为它形成资本及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的前史
8.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9.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只是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
10.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积累方式,从而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
11.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是:第一,在一般商品生产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的情况下某些人手里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货币;第二,存在双重意义上“自由的”工人
12.手工业者正是要通过盘剥来追逐暴利,他们仰仗着自己的富足,大量使用雇佣劳动
13.在商品经济的环境下,由于大规模的整批的销售对零散的小规模的销售占有纯粹经济上的优势,小生产者就必然依附于商业资本
(三)剩余价值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得以确立起来的核心
1.只有当这种剩余劳动的产品采取了剩余价值的形式,当生产资料所有者找到了自由的工人——不受社会束缚和没有自己的财产的工人——作为剥削对象,并且为生产商品而剥削工人的时候,只有在这个时候,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才具有资本的特殊性质
2.只有劳动过程才加进新价值。在资本主义生产下,这就是剩余价值
3.应该转化为资本的货币的价值增长,是从劳动力的消费中产生的,即劳动力的价值和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实现的价值之间产生了差额
4.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发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这样的商品是存在的。这就是人的劳动力
5.当资本家把自己一部分资本转变为劳动力时,他就由此增殖了自己的总资本。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论在工场、工厂等以内或以外,在劳动过程以内或以外进行,总是资本生产和再生产的一个要素
6.雇佣劳动的作用随着作坊规模的扩大而增大
7.机器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
8.因为机器本身包含了推动自己的力量,所以肌肉力的价值跌落了
9.如果把生产过程作为价值增殖过程来考察,生产资料成了吮吸他人劳动的手段
10.工场手工业一方面是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另一方面只是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方法。它的历史意义就在于此
11.商品的绝对价值本身,是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所不关心的。他关心的只是商品所包含的、在出售时实现的剩余价值
12.通过说明剩余价值的产生,马克思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以它为基础的占有方式的机制,揭示了整个现代社会制度得以确立起来的核心
13.资本主义生产不仅是商品的生产,它实质上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14.按本质来说,资本是对无酬劳动的支配权
1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仅生产商品,不仅生产剩余价值,而且还生产和再生产资本关系本身:一方面是资本家,另一方面是雇佣工人
(四)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叫作资本积累
1.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作资本积累
2.资本总运动的详细形式G—W<AP…P…W′(W+w)—G′(G+g)
3.所有这三个循环都有一个共同点:价值增殖是决定目的,是动机
4.资本的两个流通过程,作为流通过程,是简单的商品形态变化的过程
5.简单再生产实质上是以消费为目的的,虽然攫取剩余价值表现为单个资本家的动机;但是,剩余价值——不管它的比例量如何——在这里最终只是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6.当我们讲到社会的考察方法,也就是考察社会总产品——既包括社会资本的再生产也包括个人消费——的时候,绝不可陷入蒲鲁东从资产阶级经济学那里抄袭来的方法,把问题看成是,好像一个具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只要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便会失掉它这种独特的历史的经济的性质
7.事实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收入花掉,另一部分则转化为资本。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有实际的积累
8.资本积累以剩余价值为前提,剩余价值以资本主义生产为前提,而资本主义生产又以商品生产者握有较大量的资本和劳动力为前提
9.资本积累,就是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不是用它来满足资本家的个人需要或嗜欲,而是把它投入新的生产。必须把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资本积累同所谓原始积累区别开来
(五)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1.商品价值最终可以分解为工资+利润+地租,这是一个根本错误的教条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同于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生产方式的地方,除了其他方面,还在于: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表现为劳动本身的价值或价格,或者说,表现为工资
3.工资的形式消灭了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分为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的一切痕迹
4.我们目前在这里看到的利润,和剩余价值是一回事,不过它具有一个神秘化的形式,而这个神秘化的形式必然会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产生出来
5.马克思一有机会就提醒读者注意,决不要把他所说的剩余价值同利润或资本赢利相混淆,后者只是剩余价值的一种派生形式,甚至常常只是剩余价值的一小部分
6.这个问题的合理提法是这样的:剩余价值是怎样转化成它的派生形式——利润、利息、商业赢利、地租等等的
7.最荒唐的看法莫过于把商人资本看作是产业资本的一个特殊种类
8.只要商业资本是对不发达的共同体的产品交换起中介作用,商业利润就不仅表现为侵占和欺诈,而且大部分是从侵占和欺诈中产生的
9.商业和商业资本对旧生产方式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起着解体作用,这首先取决于这些生产方式的坚固性和内部结构。并且,这个解体过程会导向何处,这不取决于商业,而是取决于旧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
10.起初,商业是行会手工业、农村家庭手工业和封建农业转化为资本主义企业的前提。一旦工场手工业相当巩固了,尤其是大工业相当巩固了,商业就成了工业生产的奴仆
11.利息不过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12.在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一种涉及管理工资的新的欺诈在股份企业中发展起来,这就是:在实际的经理之外并在他们之上,出现了一批董事和监事
13.信用制度固有二重性质
14.高利贷和商业一样,是剥削已有的生产方式,而不是创造这种生产方式,它是从外部同这种生产方式发生关系
15.在《资本论》作者对资本主义生产所作的分析中,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被赋予非常重要的意义
16.在研究地租时,有三个妨害分析的主要错误应当避免
17.利用瀑布而产生的超额利润,不是产生于资本,而是产生于资本对一种能够被人垄断并且已经被人垄断的自然力的利用。在这种情况下,超额利润就转化为地租
18.级差地租和地租只是投入土地的资本的利息
19.凡是自然力能被垄断并保证使用它的产业家得到超额利润的地方(不论是瀑布,是富饶的矿山,是盛产鱼类的水域,还是位置有利的建筑地段),那些因对一部分土地享有权利而成为这种自然物所有者的人,就会以地租形式,从执行职能的资本那里把这种超额利润夺走
20.地租分析上的全部困难在于,要说明的是农业利润超过平均利润而形成的余额
21.分成制可以看成是由地租的原始形式到资本主义地租的过渡形式
22.什么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地租呢?这决不是从土地上得到的任何收益。这是除去资本的平均利润所剩下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23.剩余产品中的某一部分,即扣除了资本的平均利润所剩下的那一部分,就是地租。同较坏土地和距离市场最远的土地相比,从较好土地或距离市场近的土地上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叫做级差地租。绝对地租的来源就是粮食价格的上涨
24.地租产生的起点是工役地租;下一种地租形式是产品地租或实物地租;货币地租是实物地租形式的简单变化,直接生产者向地主缴纳的不是产品,而是这些产品的价格
25.马克思的理论把地租分为两种: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是由于土地有限,土地被资本主义农场占用而产生的,它同是否存在土地私有制、同土地占有形式完全无关
26.资本主义社会的土地国有化问题分为两个本质上不同的部分:级差地租问题和绝对地租问题。国有化更换级差地租的占有者,并根本消灭绝对地租
27.小地产的存在,确切些说,小经济的存在,当然会使资本主义地租的理论的一般原理有某些改变,但决不会推翻这种理论
(六)经济危机
1.尽管是规模不变的再生产,但危机——生产危机——还是会发生
2.群众的消费不足,是一切建立在剥削基础上的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因而也是资本主义社会形式的一个必然条件;但是,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形式才造成危机
3.在危机中,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剧烈地爆发出来
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它生而具有的矛盾的这两种表现形式中运动着,它毫无出路地处在早已为傅立叶所发现的“恶性循环”中
5.事实上,自从1825年第一次普遍危机爆发以来,整个工商业世界,一切文明民族及其野蛮程度不同的附属地中的生产和交换,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出轨一次
二 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关系
(一)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
1.是什么形成阶级?这个问题自然会由另外一个问题的解答而得到解答:是什么使雇佣工人、资本家、土地所有者成为社会三大阶级的成员
2.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是由于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确切些说,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
3.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4.平民是封建社会和行会市民社会解体的生动的象征,同时又是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最初的先驱者
5.工场手工业工人和无产者的区别:前者占有生产工具和一小块土地,几乎总是生活在农村,和地主或雇主维持着宗法关系;而后者失去了仅有的一点财产,通常生活在大城市,和雇主只有金钱关系
6.大机器工业彻底完成了这种改造,使工业与农业完全分离,它创造了一个与旧式农民完全不同的特殊的居民阶级
7.工业革命产生了两个逐渐并吞所有其他阶级的新阶级。这两个阶级就是:一、大资本家阶级(这就是资产者阶级或资产阶级),二、完全没有财产的阶级(这个阶级叫做无产者阶级或无产阶级)
8.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9.除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以外,现代大工业还产生了一个站在它们之间的中间阶级——小资产阶级
10.在德国,由于大资本家和大工业家作为一个阶级尚不发达,小手工业者小商人阶级人数非常之多。它的地位是介于较大的资本家(商人和工业家)即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或产业工人阶级之间,这种地位就决定了它的特性
11.促使无产和有产的对立发展到矛盾关系、因而促使矛盾得到解决的,是私有财产
12.正是非劳动者对这种生产资料的占有,使劳动者转化为雇佣工人,使非劳动者转化为资本家
13.我们从国民经济学的各个前提出发,用它自己的话指出,整个社会必然分化为两个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
14.当时关系已经非常简化,只有故意闭起眼睛的人才看不见,这三大阶级的斗争和它们的利益冲突是现代历史的动力,至少是这两个最先进国家的现代历史的动力。对历史动因的探究成为可能
15.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形成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的三大阶级
16.资产阶级时代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7.在工场手工业中,商业资本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同产业资本交织在一起,工人对资本家的依附形式和差别也是多种多样的
18.村社农民真正的经济发展趋势就是形成农村资产阶级以及大批贫苦的业主被挤到无产阶级的行列中去
19.马克思关于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许多深刻的思想,对像俄国这样一些落后的国家有特别重要意义
(二)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1.资本、地租和劳动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
2.无产阶级是完全靠出卖自己的劳动而不是靠某一种资本的利润来获得生活资料的社会阶级
3.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工人的状况必然随着资本的积累而恶化
4.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财产多一些,不会消除奴隶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同样,也不会消除雇佣工人的从属关系和对他们的剥削
5.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
6.从不能办到这一点的居于统治地位的资本家阶级手中夺取社会生产和社会分配的领导权,并把它转交给生产者群众——这就是社会主义革命
7.只有在现代生产力和资产阶级生产方式这两个要素互相矛盾的时候,这种革命才有可能
8.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这种占有只有在实现它的实际条件已经具备的时候,才能成为可能,才能成为历史的必然性
9.社会阶级的消灭是以生产高度发展的阶段为前提的。这个阶段现在已经达到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精神的破产甚至对他们自己来说也未必是一种秘密了,而他们的经济破产则有规律地每十年重复一次
10.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11.革命不是按照杜林先生的原则,使经济状况适应政治状态,而是相反,把陈腐的政治废物抛开,并造成使新的“经济状况”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政治状态
12.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
13.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14.德国的社会主义在1848年以前很久就产生了
15.两大社会阶级之间的斗争,必然会成为政治斗争。中等阶级即资本家阶级同土地贵族之间的长期斗争就是这样,工人阶级同上述这些资本家之间的斗争也是这样
(三)现代国家
1.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
2.面对着由这种市民生活、这种私有制、这种商业、这种工业、各个市民集团间这种相互掠夺的非社会本性所引起的后果,行政管理机构的无能成了一个自然规律。因为这种割裂状态、这种卑鄙行为、这种市民社会的奴隶制是现代国家赖以存在的天然基础
3.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
4.现代国家同这些在人民和国家之间存在着实体性统一的国家的区别,不在于国家制度的各个不同环节发展到特殊现实性,而在于国家制度本身发展到同现实的人民生活并行不悖的特殊现实性,在于政治国家成了国家其他一切方面的制度
5.现代国家与这种纯粹的现代私有制相适应的
三 资本主义社会的观念形式
(一)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程度的支配
1.意识形态的领域,作为分工的特定的领域,具有自身的独立性;但是,尽管如此,他们本身又处于经济发展的起支配作用的影响之下。例如在哲学上,拿资产阶级时期来说这种情形是最容易证明的
2.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即古典政治经济学,主要只研究人以生产和交换为取向的行为在社会方面所产生的直接预期的影响。这同以这种社会科学为其理论表现的社会组织是完全相适合的
3.资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初阶段即从13世纪到17世纪,才带有这种宗教色彩;到了18世纪,资产阶级已经强大得足以建立他们自己的、同他们的阶级地位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了,只是在宗教挡住他们的道路时,他们才理会宗教
4.如果说国家和公法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那么不言而喻,私法也是这样。但是,私法确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所采取的形式可以是很不相同的
5.观念同自己的物质存在条件的联系,越来越错综复杂,越来越被一些中间环节弄模糊了。但是这一联系是存在着的
6.基督教所发生的变化,是由资本主义之前以及资本主义发展中造成这种变化的人们的阶级关系即经济关系引起的
7.在目前的资产阶级社会中,人们就像受某种异己力量的支配一样,受自己所创造的经济关系、自己所生产的生产资料的支配
8.对商品生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来说,基督教,特别是新教,乃是合适的宗教
(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无法科学公正地反映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1.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制度的斗争中和在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中,平等权利在口头上是被承认了。但是,资本主义对多数人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所给予的尊重,即使有,也未必比奴隶制或农奴制所给予的多一些
2.如果想把平等=正义当成是最高的原则和最终的真理,那是荒唐的。平等仅仅存在于同不平等的对立中,正义仅仅存在于同非正义的对立中
3.资产者的平等(消灭阶级特权)完全不同于无产者的平等(消灭阶级本身)
4.空想主义者之所以是空想主义者,正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还很不发达的时代,他们只能是这样。大工业已经把潜伏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矛盾发展为如此明显的对立,如果不是根据现有的经济材料,而是从自己至上的脑袋中硬造出一种新的空想的社会制度,那么,他就不仅仅是在从事简单的“社会炼金术”了
5.在现代国家中,法不仅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不仅必须是它的表现,而且还必须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相抵触的一种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而为了达到这一点,经济关系的忠实反映便日益受到破坏
6.在启蒙学者那里,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惟一尺度。现在我们知道,启蒙学者所谓的理性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平等、人权以及所有权、社会契约、共和国等,都是资产阶级的
7.虽然资产阶级在同贵族斗争时有理由认为自己同时代表当时的各个劳动阶级的利益,但是在每一个大的资产阶级运动中,都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
8.18世纪法国哲学家们的永恒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恰好那时正在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知性而已。因此,当法国革命把这个理性的社会和这个理性的国家实现了的时候,新制度就表明,不论它较之旧制度如何合理,却决不是绝对合乎理性的
9.事实日益令人信服地证明,资产阶级经济学关于资本和劳动的利益一致、关于自由竞争必将带来普遍和谐和人民的普遍福利的学说完全是撒谎
10.博爱只有在资产阶级利益还和无产阶级利益结合在一起的时候才继续存在
(三)工人阶级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
1.随着城市的兴起,以及或多或少有所发展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因素的相应出现,作为资产阶级存在条件的平等要求,也必然逐渐地再度提出,而与此相联的必然是无产阶级从政治平等中引申出社会平等的结论
2.德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排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德国取得任何独创的成就的可能性,但是没有排除对它进行批判的可能性。就这种批判代表一个阶级而论,它能代表的只是无产阶级
3.科学越是毫无顾忌和大公无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愿望
4.德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全部理论来自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
5.要使这种对资产阶级经济的批判做到全面,只知道资本主义的生产、交换和分配的形式是不够的。到现在为止在资产阶级以前的理论经济学方面所确立的一切,我们也差不多完全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的研究
6.从工厂制度中萌发出了未来教育的幼芽,未来教育对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四 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
(一)资本主义制度的诞生与发展
1.资本主义制度诞生于十五世纪,大工业的兴起只是开创了它的全盛时代
2.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工场手工业的初期繁荣有其历史前提
3.人数较多的工人在同一时间,在同一劳动场所,为了生产同一种商品,在同一资本家的指挥下工作,这在历史上和概念上都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4.织布业是最早的工场手工业,而且一直是最主要的工场手工业
5.工场手工业的第二个时期,商业和航运比那种起次要作用的工场手工业发展得更快
6.农奴制经济或徭役制经济同资本主义经济有一个相同的方面,又有以下三个不同的方面
7.工役制是徭役制的直接残余,是从徭役制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8.地主工役经济就是地主农奴制经济、徭役经济的直接残余
9.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民象俄国的农民这样,在“解放”之后还遭到这样的破产、陷于这样的贫困、受到这样的欺侮和这样的凌辱
10.现代地主经济的经济组织可以归结为两种基本制度:工役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
11.为市场工作的商品生产者(第1分类)同为消费者工作的手艺人(第2分类),按其社会经济意义说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类型
12.资本主义的简单协作是从分散的小生产中发展起来的
13.资本主义作坊同小手工业者作坊的差别,最初只表现在同时雇用的工人人数上。但是,使用较多的工人,必然会引起生产本身一连串的变化,必然会引起生产的逐步改造
14.工场手工业是一种以分工为基础的协作
15.工场手工业在资本主义工业形式的发展中具有重大的意义,它是手艺和带有资本原始形式的小商品生产同大机器工业(工厂)之间的中间环节
16.在手工业的基础上,系统而广泛地实行分工,为大机器工业作了必要的准备
17.同整个分工有直接联系的是地区的分工,这是工场手工业(包括俄国和其他国家)的特点。资本主义的这个演进阶段具有农业同工业分离的特殊形式
18.商业资本同产业资本之间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是工场手工业最有代表性的特点之一
19.“包买主”是进行机器大生产的大工厂主的直接先驱者。他们正在把分散的、技术落后的、以手工劳动和盘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逐渐改变为资本主义机器工业
20.资本主义的家庭劳动在工业资本主义的各个发展阶段都存在,不过它是工场手工业的最大特征
21.资产阶级的历史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资产阶级在封建主义和专制君主制的统治下形成为阶级;第二是形成阶级之后,推翻封建主义和君主制度,把社会改造成资产阶级社会
22.生产方式的变革,在工场手工业中以劳动力为起点,在大工业中以劳动资料为起点
23.18世纪的工业革命的起点是工具机
24.这种超过了生产力的需求正是引起中世纪以来私有制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动力,它产生了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
25.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工场手工业变成了现代的大工业,从而使资产阶级社会的整个基础发生了革命。工场手工业时代的迟缓的发展进程转变成了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飚时期。社会越来越迅速地分化为大资本家和一无所有的无产者
26.大机器工业在破坏宗法关系与小资产阶级关系时,另一方面却创造了使农业中的雇佣工人与工业中的雇佣工人相接近的条件
27.工业发展的前两个阶段的特征是人口的定居
28.大机器工业与以前的工业形式不同的一些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劳动的社会化
29.上述三种工业形式的联系与继承性是最直接和最密切的
30.以各种不同的技术结构来区分,可以看到三种基本的工业形式
31.根据各种不同的技术结构,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发展的各种不同阶段
32.1847年是资产阶级最光辉的年份
33.只有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的、很高的阶段,资本主义的某些基本特性开始转化成自己的对立面,从资本主义到更高级的社会经济结构的过渡时代的特点已经全面形成和暴露出来的时候,资本主义才变成了资本帝国主义
34.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历史阶段
(二)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
1.在原始积累的历史中,对农业生产者即农民的土地的剥夺,只有在英国才具有典型的形式
2.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
3.英国的革命是社会革命,因此比任何其他一种革命都更广泛,更有深远影响
4.英国现在已经度过了我所描写的这个资本主义剥削的青年时期,而其他国家则刚刚踏进这个时期
5.德国资本主义的境遇比英国要坏得多
6.德国大工业的发展在1848年才开始。整个德国的革命化比英国或法国彻底得多
7.我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起源时所说的“历史必然性”明确地限于西欧各国
8.我的批评家一定要把我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不管它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他这样做,会给我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
9.在俄国,我们看见,除了迅速盛行起来的资本主义狂热和刚开始发展的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外,大半土地仍归农民公共占有
10.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的独特结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作为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
11.如果俄国继续走它在1861年所开始走的道路,那它将会失去当时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而遭受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灾难性的波折
12.俄国农民经济中出现的“手工业同农业的结合”的形式非常多种多样。只采用一般公式(如“手工业同农业的结合”或“工业同农业的分离”之类)丝毫也不能阐明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过程
13.“欧洲”和俄国之间的不同是由于俄国极端落后产生的。在西欧,资产阶级土地制度已经完全建立,农奴制早已消灭,农奴制残余微不足道。在俄国,纯资本主义关系还在广大范围内受到农奴制关系的压制
14.造成西欧农民中世纪以来未曾见过的这种可怕的灾难的根本矛盾,就是在我国工业中高度发达、在我国农业中也相当发达的资本主义和仍旧是中世纪的、农奴制的土地占有制之间的矛盾。不坚决摧毁旧的土地占有制,就不能摆脱这种状况
15.农民争取土地的斗争,首先是和主要是争取消灭农奴制大地产的斗争
16.英国则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而且至今还没有任何重新改建的迹象
17.对于印度这样一个和欧洲一样大的、幅员15000万英亩的国家,英国工业的破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是令人吃惊的。但是,我们不应当忘记:这种作用只是整个现存的生产制度所产生的有机的结果
18.马克思把资本在创造适合自己的土地占有制形式时所采用的各种方式,德国的、英国的、美国的,作了比较
19.资产阶级国家里消灭农奴制有两条道路,普鲁士式的和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0.革命的进展不是在它获得的直接的悲喜剧式的胜利中,相反,是在产生一个联合起来的、强大的反革命势力的过程中,即在产生一个敌对势力的过程中为自己开拓道路的
21.如果这种情况没有发生,旧的资产阶级社会还可以继续存在一段时间,直到外来的冲击使这座腐朽的大厦倒塌为止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1.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2.正像以往小生产由于自身的发展而必然造成消灭自身,即剥夺小私有者的条件一样,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自己造成使自己必然走向灭亡的物质条件
3.正如从前工场手工业以及在它影响下进一步发展了的手工业同封建的行会桎梏发生冲突一样,大工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时就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来限制它的框框发生冲突了
4.赋予新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主义性质的这一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5.资本主义生产本身已经使那种完全同资本所有权分离的指挥劳动比比皆是。资本家作为生产上的执行职能的人员已经成为多余的了
6.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7.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
8.在托拉斯中,自由竞争转变为垄断,而资本主义社会的无计划生产向行将到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计划生产投降
9.如果说危机暴露出资产阶级无能继续驾驭现代生产力,那么,大的生产机构和交通机构向股份公司、托拉斯和国家财产的转变就表明资产阶级在这方面是多余的
10.从1848年起的经济革命表明,这个基础在1848年还具有很大的扩展能力。然而,正是这个工业革命才到处都使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明朗化起来。马克思的理论,现在是一个得到大家公认的、透彻明了的、明确地表述了斗争的最终目标的理论
11.1848年革命虽然不是社会主义革命,但它毕竟为社会主义革命扫清了道路,为这个革命准备了基础
12.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
13.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
14.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5.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
16.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我们决不打算消灭这种供直接生命再生产用的劳动产品的个人占有,我们要消灭的只是这种占有的可怜的性质
五 总论
(一)资本主义是一个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发展阶段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一种特殊的、具有独特历史规定性的生产方式
2.资本主义生产是一种社会形式,是一个经济阶段,而资本主义私人生产则是在这个阶段内这样或那样表现出来的现象
3.这是一个市民等级摧毁封建主义的伟大时代,是地球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场最伟大的革命
4.这是人类以往从来没有经历过的一次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5.资本主义生产是对目前俄国农民经济中所发生的事情的一种简单描述和概括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特征
1.什么是资本主义革命
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一开始就有两个特征
3.工场手工业的分工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独特创造
4.英国工业革命化的第一个结果,就是利益被升格为对人的统治
5.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在西欧现今占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这一点表现得最为充分
6.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总的说来是以劳动者被剥夺劳动条件为前提
7.变得空虚了的单个机器工人的局部技巧,在科学面前,在巨大的自然力面前,在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面前,作为微不足道的附属品而消失了;科学、巨大的自然力、社会的群众性劳动都体现在机器体系中
8.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和在构成其占统治地位的范畴,构成其起决定作用的生产关系的资本那里,这种着了魔的颠倒的世界就会更厉害得多地发展起来
9.在商品生产占优势以及雇佣劳动不是偶然而是经常使用的地方,那里就具备了资本主义的一切特征
10.与农业的联系保持了比较落后的工业形式;反之,资本主义在工业中的发展造成工业同农业的分离
11.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理论,既适用于工业,也适用于农业。不要把资本主义的基本特点和它在农业中和工业中的不同形式混淆起来
第六部分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
一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一)空想社会主义
1.本来意义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体系,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
2.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个人的肩上的
3.每一个大的资产阶级运动中,都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产生了相应的理论表现。……后来出现了三个伟大的空想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
4.三个人(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不是作为当时已经历史地产生的无产阶级的利益的代表出现的
5.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
6.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据称是更彻底的发展
7.以往的社会主义固然批判了现存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后果,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个生产方式,因而也就制服不了这个生产方式
(二)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
1.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
2.在马克思的许多重要发现中,第一点就是他在整个世界史观上实现了变革。第二就是彻底弄清了资本和劳动的关系,现代科学社会主义就是以这两个重要事实为依据的
3.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开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
二 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过渡时期
(一)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
1.共产主义起先是为普遍的私有财产出现的,它的最初的形式中不过是这种关系的普遍化和完成
2.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不能一下子将私有制废除,只能逐步改造现今社会
3.我们这里所说的是这样的共产主义社会,它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
4.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有一个过渡时期
5.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社会经济结构中存在着五种类型:宗法式的,即在很大程度上属于自然经济的农民经济;小商品生产;私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6.在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中间隔着一个过渡时期,是衰亡着的资本主义与生长着的共产主义彼此斗争的时期
(二)过渡时期只能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1.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2.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3.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4.共产党人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
5.在革命之后,任何临时性的政局下都需要专政,并且是强有力的专政
6.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差别,达到消灭这些差别所由产生的一切生产关系,达到消灭和这些生产关系相适应的一切社会关系,达到改变由这些社会关系产生出来的一切观念的必然的过渡阶段
7.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8.必须先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可能实现消灭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的大军
9.无产阶级必须采取政治行动,必须把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作为达到废除阶级并和阶级一起废除国家的过渡
10.无产阶级必须用暴力来消灭或改造作为阶级斗争和阶级存在的基础的经济条件
11.在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之间,有一个从前者变为后者的革命转变时期。这个时期的国家只能是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12.为了达到未来社会革命的这一目的以及其他更重要得多的目的,工人阶级首先应当掌握有组织的国家政权并依靠这个政权镇压资本家阶级的反抗和按新的方式组织社会
13.无产阶级在取得胜利以后遇到的唯一现成的组织正是国家
14.请看巴黎公社,这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15.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16.无产阶级专政的经济基础,它的生命力和成功的保证,就在于无产阶级代表着并实现着比资本主义更高类型的社会劳动组织
17.只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才正确地反映了革命无产阶级的利益、观点和文化,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按照这个方向,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实际经验的鼓舞下继续进行工作,才能认为是发展真正的无产阶级文化
18.从资本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本质必然是一个,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三)过渡时期的任务和措施
1.共产主义者当然是最不反对用和平的办法废除私有制
2.只能逐步改造社会,只有创造了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
3.实行进一步的、直接向私有制发起进攻和保障无产阶级生存的各种措施,向私有制发起猛烈的进攻,无产阶级被迫继续向前迈进,把全部资本、全部农业、全部工业、全部运输业和全部交换都越来越多地集中在国家手里
4.无产阶级要做的事就是改变这种有组织的劳动和这些集中的劳动资料目前所具有的资本主义性质,把它们从阶级统治和阶级剥削的手段变为自由的联合劳动的形式和社会的生产资料
5.通过把一切劳动资料转交给生产者的办法消灭现存的压迫条件,从而迫使每一个体力适合于工作的人为保证自己的生存而工作,这样,阶级统治和阶级压迫的唯一的基础就会消除
6.直接改善农民的状况,从而把他们吸引到革命中来,……但是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例如宣布废除继承权或废除农民所有权
7.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社的生产和占有,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
8.建议把各个农户联合为合作社,在合作社内越来越多地消除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并把这些合作社逐渐变成一个全国大生产合作社的拥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的组成部分。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尽力使农民易于过渡到新的生产方式
9.我们的党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就应该干脆地剥夺大土地占有者,就像剥夺工厂主一样。这一剥夺是否要用赎买来实行,取决于我们取得政权时的情况,尤其是也取决于大土地占有者先生们自己的态度
10.由于特殊情况,工人们目前有必要对那些最文明、最有才干、最有组织能力、愿意为苏维埃政权服务并且诚心诚意地帮助搞好大的和最大的“国家”生产的资本家实行特殊的“赎买”
11.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
12.掌握了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的任务,在大资本主义制度占优势的国家中和存在着小农、中农、大农这种落后状况的国家中,决不会一样
13.在从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初期,立即消灭货币是不可能的
14.从资本主义旧社会向社会主义新社会过渡的时期,货币还要保留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15.革命的无产阶级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初期对农村各阶级的政策
16.新经济政策就是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就是在很大程度上转而恢复资本主义,我们不应该指望直接采用共产主义的过渡办法,必须以同农民个人利益的结合为基础
17.要保证经济转到社会主义的基础之上,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是要在许多经济领域退向国家资本主义
18.新社会经济结构取代旧社会经济结构的革命办法和改良主义的办法
19.在一个无产阶级占少数而小资产阶级占大多数的国家里,无产阶级的作用就是要领导这些小业主向社会化的、集体的、公社的劳动过渡
20.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
21.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上大大高于现时的经济,首先必须采取紧急的、认真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产力。要做到这点,就非认真改变粮食政策不可。这种改变就是用粮食税来代替余粮收集制
22.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23.在农民占大多数的条件下,我们的经济政策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在工人阶级和农民之间建立一定的关系
24.无产阶级掌握着大工业的一切命脉,而且根本不会取消国有化,我们是用不着害怕建立在小的农副业上面的资本主义会构成一种威胁
25.无产阶级掌握着政权,领导着农民,必须费很大的力气,付出很大的代价,长期地改造农民
26.要实现共产主义,绝对需要在全国范围内把劳动最高度地最严格地集中起来,克服工人在职业上和地区上的散漫性和分散性
27.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三 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生产、分配和消费)
(一)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高度发展为基础的社会
1.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至于哪一个国家革命发展的较快或较慢,要看这个国家是否有较发达的工业,较多的财富和比较大量的生产力
2.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实现的必要条件
3.生产资料公有制必须建立在使生产力和生活资料无限增长的可能性的基础之上
4.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资本主义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
5.英国工人阶级既然创造了现代工业的无穷无尽的生产力,也就实现了劳动解放的第一个条件
6.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
7.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条件是足够发达的生产力和人们的社会主义意识以及人们的社会主义教育
8.劳动生产率,归根到底是使新社会制度取得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资本主义可以被最终战胜,而且一定会被最终战胜,因为社会主义能创造新的高得多的劳动生产率
9.社会主义只有在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的基础上,在产品和商品十分丰富的基础上,在劳动者生活富裕的基础上,在文化水平急速提高的基础上才能建成
(二)社会主义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
1.随着无产阶级的胜利,无产阶级本身以及制约着它的对立面——私有财产都会消失
2.私有制必须废除,而代之财产共有,共产主义者完全正确地强调废除私有制是自己的主要要求
3.当全部资本、全部生产和全部交换都集中在国家手里的时候,私有制将自行灭亡
4.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5.工业的发展将消灭小资产阶级的、小农的财产,而且每天都在消灭它
6.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
7.对我们说来,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
8.资本主义生产形式的消灭,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是在自由劳动者的协作的基础上和他们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上来重新建立
9.土地国有化已成为一种社会必然
10.土地只能是国家的财产
11.无产阶级将取得国家政权,并且首先把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
12.一旦掌握政权,就一定要付诸实施,把大地产转交给(先是租给)在国家领导下独立经营的合作社,这样,国家仍然是土地的所有者
13.在向完全的共产主义经济过渡时,我们必须大规模地采用合作生产作为中间环节,使社会(即首先是国家)保持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
14.整个社会直接占有一切生产资料
15.以马克思为代表的现代社会主义者要求土地应该共同占有
16.社会主义社会同现存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国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
17.一旦掌握了政权,只要在群众中有足够的拥护者,大工业以及大庄园式的大农业可以很快地实现社会化
18.社会主义的任务在于把生产资料转交给生产者公共占有
19.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
20.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合作企业与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不同,合作企业是集体企业,但与社会主义企业没有区别,如果它占用的土地和使用的生产资料是属于国家即属于工人阶级的
21.未来的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最后就是说,那里随着雇佣劳动的消灭,任何的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也会消灭
22.集体农庄作为一种经济类型,是社会主义的经济形式之一
23.人剥削人的现象已被铲除和消灭,生产工具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已经确立而成为苏联社会不可动摇的基础
24.把集体农庄所有制提高到全民所有制的水平,必须将集体农庄生产的剩余品从商品流通系统中排除出去,把它们纳入国家工业和集体农庄之间的产品交换系统
(三)社会主义有计划的调节社会生产
1.在全新的社会组织里,工业生产将不是由相互竞争的单个的厂主来领导,而是由整个社会按照确定的计划和所有人的需要来领导
2.社会将按照根据实有资源和整个社会需要而制定的计划来管理一切生产力和交换手段的支配权以及他们对产品的交换和分配权
3.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
4.时间的节约,以及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的计划分配,在共同生产的基础上,仍然是首要的经济规律
5.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决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所取消
6.生产资料的全国性的集中将成为由自由平等的生产者的各联合体所构成的社会的全国性的基础,这些生产者将按照共同的合理的计划进行社会劳动
7.只要分配为纯粹经济的考虑所支配,它就将由生产的利益来调节
8.只有按照一个统一的大的计划协调地配置自己的生产力的社会,才能使工业在全国分布得最适合于它自身的发展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保持或发展
9.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并通过有计划地经营全部生产
10.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11.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社会生产就成为可能的了
12.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消灭以后,但社会生产依然存在的情况下,价值决定仍会在下述意义上起支配作用: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各类不同生产之间的分配
13.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14.社会主义国家只能在以下情况下产生:它已经成为一个生产消费公社网,这些公社诚实地计算自己的生产和消费,节省劳动,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
15.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真正的和唯一的基础只有一个,这就是大工业
16.工业是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础、开端和终结,而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
17.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就是把农业和社会主义工业结合为一个整体经济,使农业服从社会主义工业的领导
18.社会主义化的生产是联合的大生产,我们社会主义化的生产已在领导并开始控制小生产,在生产或流通方面不断战胜我国经济中的资本主义成分
19.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外部和内部的条件
20.怎样使农业成为大农业
21.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经济规律的性质问题
22.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问题
23.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价值规律问题
24.关于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问题
25.不仅在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制度下,而且在其他社会形态下,都能在这种或那种程度内利用经济过程、经济规律以利于社会
26.价值规律是影响农业原料价格的形成的因素之一,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是,也不可能是调节的影响
27.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8.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对于社会主义生产是一定适用的
(四)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需要
1.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活的劳动只是增殖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的一种手段。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2.在新的社会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3.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4.未来生产的主要目的是直接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增加资本家的利润来生产出卖的商品
(五)社会主义消费品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
1.即令是在受现代大工业制约的社会生产条件下,每个人也能保证获得“自己的十足的劳动所得”
2.“公平的”分配与“劳动所得”
3.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以后,从社会领回的,正好是他给予社会的。他给予社会的,就是他个人的劳动量
4.消费资料在各个生产者中间的分配,那么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劳动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
5.生产者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
6.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的每一成员不仅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生产,而且有可能参加社会财富的分配和管理
7.在社会主义第一阶段上,要实行“各取所需”的原则一定大感困难
8.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和按每个人的劳动量分配产品
9.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
10.在完全的共产主义制度下奖金是不允许的,但在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时期,没有奖金是不行的
11.在分配方面,苏维埃政权现时的任务是坚定不移地继续在全国范围内用有计划有组织的产品分配来代替贸易
12.平均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毫无共同之处的
13.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并不是个人需要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平均,而是阶级的消灭,大家都有尽各人能力劳动的平等义务,一切劳动者都有按劳取酬的平等权利(社会主义社会)
14.社会主义是建筑在劳动上的
(六)社会主义是消费品供应充裕的社会
1.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足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2.在新的制度下,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
(七)社会主义的消费与生产目的是一致的
1.在这里,人不是在某一种规定性上再生产自己,而是生产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种已经变成的东西上,而是处在变易的绝对运动之中
2.针对罗·欧文《论人性的形成》中所述都被当作次要的和附属的机器,人们对于改善木材和金属等原料远比对于改善人的身体和精神要重视得多,马克思指出,发展生产的能力,因而既是发展消费的能力,又是发展消费的资料
3.同样很明显,未来生产将是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它将顾及社会的需要,看社会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
五 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和阶级关系
(一)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
1.民主已经成了无产阶级的原则,群众的原则
2.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3.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4.公社给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
5.一切社会公职,甚至原应属于中央政府的为数不多的几项职能,都要由公社的勤务员执行,从而也就处在公社的监督之下
6.一切官吏对自己的一切职务活动都应当在普通法庭面前遵照普通法向每一个公民负责
7.“民主的”这个词在德语里意思是“人民当权的”
8.人们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因为他们已经成为自身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了
9.无产阶级将取得公共权力,并且利用这个权力把脱离资产阶级掌握的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10.不要再总是过分客气地对待党内的官吏——自己的仆人,不要再总是把他们当做完美无缺的官僚,百依百顺地服从他们,而不进行批评
11.工人阶级为了不致失去刚刚争得的统治,一方面应当铲除全部旧的、一直被利用来反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机器,另一方面还应当保证本身能够防范自己的代表和官吏,即宣布他们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
12.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
13.民主是一种国家形式
14.民主实行到一般所能想象的最完全最彻底的程度,就由资产阶级民主转化成无产阶级民主
15.无产阶级专政,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时期,将第一次提供人民享受的、大多数人享受的民主,同时对少数人即剥削者实行必要的镇压
(二)消灭剥削,消灭阶级
1.劳动阶级在发展进程中将创造一个消除阶级和阶级对抗的联合体来代替旧的市民社会
2.无产者只有通过消灭竞争、私有制和一切阶级差别才能获得解放
3.阶级的存在是由分工引起的,而迄今为止的分工方式将完全消失
4.对我们来说,问题不在于改变私有制,而只在于消灭私有制,不在于掩盖阶级对立,而在于消灭阶级
5.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6.在总委员会中没有一个人不主张彻底消灭社会阶级,总委员会没有一个文件是不完全符合这一点的
7.我们要消灭阶级
8.现代社会主义力图实现的变革,简言之就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以及通过消灭一切阶级差别来建立新的社会组织
9.只有在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发展到甚至对我们现代条件来说也是很高的程度,才有可能把生产提高到这样的水平,以致使得阶级差别的消除成为真正的进步
10.统治阶级和剥削阶级,无论拥有多少“直接的暴力”,都将被无情地消灭
11.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整个社会地位,只有完全消灭一切阶级统治、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才能解放自己
12.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压迫以及阶级差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进行剥削和统治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的奴役下解放出来
13.消灭阶级是我们的基本要求
14.社会主义是专门反对剥削雇佣劳动的
15.社会主义就是消灭阶级。在无产阶级专政时代,阶级始终是存在的,阶级斗争并不消失,只是采取了别的形式
16.苏联社会的阶级结构方面的变化
六 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一)概述
1.关于共产主义社会
2.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
3.共产主义社会的简略剖析
4.未来的社会将建立在完全不同的基础上
(二)社会财富极大丰富、个人消费品按需分配
1.“按能力计报酬”这个以我们目前的制度为基础的不正确的原理应当——因为这个原理是仅就狭义的消费而言——变为“按需分配”这样一个原理
2.社会将生产出足够的产品,可以组织分配以满足全体成员的需要
3.在没有阶级对抗和没有阶级的未来社会中,用途大小就不会再由生产所必要的时间的最低额来确定,相反地,花费在某种物品生产上的时间将由这种物品的社会效用大小来确定
4.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三)商品生产被消除,货币资本完全消失
1.在一个集体的、以生产资料公有为基础的社会中,生产者不交换自己的产品
2.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3.商品生产决不是社会生产的唯一形式。直接的社会生产以及直接的分配排除一切商品交换,因而也排除产品向商品的转化(至少在公社内部),这样也就排除产品向价值的转化
4.共产主义社会,货币资本会完全消失
(四)消灭劳动差别、城乡对立、工农差别
1.共产主义革命则针对活动迄今具有的性质,消灭劳动,并消灭任何阶级的统治以及这些阶级本身
2.各个人的社会地位,从而他们个人的发展是由阶级决定的,他们隶属于阶级。这同单个人隶属于分工是同类的现象,这种现象只有通过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劳动本身才能消除
3.而无产者,为了实现自己的个性,就应当消灭他们迄今面临的生存条件,消灭这个同时也是整个迄今为止的社会的生存条件,即消灭劳动
4.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一方面不容许阶级继续存在,另一方面这个社会的建立本身为消灭阶级差别提供了手段。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对立也将消失
5.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
6.在共产主义社会里,已经积累起来的劳动只是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的一种手段
7.解决住宅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消灭城乡对立
8.消灭城乡对立不是空想
9.城市和乡村的对立的消灭不仅是可能的,它已经成为工业生产本身的直接必需
10.从大工业在全国的尽可能均衡的分布是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的条件这方面来说,消灭城市和乡村的分离也不是什么空想
11.共产主义(即社会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间的矛盾已完全消除,劳动一律平等。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真正共产主义的原则: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12.工农之间还有阶级差别的社会,既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13.为了完全消灭阶级,要废除任何生产资料私有制,要消灭城乡之间、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之间的差别必须大大发展生产力,必须克服无数小生产残余的反抗
14.所谓共产主义,是指在这种制度下,人们习惯于履行社会义务而不需要特殊的强制机构,不拿报酬地为公共利益工作成为普遍现象
15.“共产主义的东西”只是在出现星期六义务劳动时,即出现个人为社会进行的大规模的、无报酬的、没有任何权力机关和任何国家规定定额的劳动时,才开始产生
16.工人自己发起组织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具有极大的意义
17.规模地开始把琐碎家务改造为社会主义大经济的地方和时候,才会开始有真正的妇女解放,真正的共产主义
18.所谓共产主义,严格说来就是无报酬地为社会工作,不考虑个人的差别,消除各个工作部门的差别等等
19.共产主义劳动,是一种为社会进行的无报酬的劳动
20.共产主义社会就意味着土地、工厂都是公共的,实行共同劳动——这就是共产主义
21.工农之间还有阶级差别的社会,既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2.熟练劳动和非熟练劳动之间的差别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会消失
23.城市和乡村之间、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对立的基础,已经被现今的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
24.社会主义社会,工业和农业之间、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将会消灭,非本质差别将会保存下来
(五)社会成员自由、全面的发展
1.个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到了外部世界对个人才能的实际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为个人本身所驾驭的时候,才不再是理想、职责等等,这也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
2.在共产主义的社会组织中,完全由分工造成的艺术家屈从于地方局限性和民族局限性的现象无论如何会消失掉
3.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
4.由整个社会共同经营生产和由此而引起的生产的新发展,也需要完全不同的人,并将创造出这种人来
5.根据共产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社会,将使自己的成员能够全面发挥他们的得到全面发展的才能
6.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7.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
8.通过社会化生产,保证社会成员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六)国家消亡
1.共产主义否认阶级存在的必要性;它要消灭任何阶级,消除任何的阶级差别
2.未来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终结果之一,将是称为国家的政治组织逐步解体直到最后消失
3.阶级统治一旦消失,目前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也就不存在了
4.当无产阶级还需要国家的时候,它需要国家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镇压自己的敌人,一到有可能谈自由的时候,国家本身就不再存在了
5.当国家终于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代表时,它就使自己成为多余的了。国家不是“被废除”的,它是自行消亡的
6.随着阶级的消失,国家也不可避免地要消失
7.国家的消灭也就是民主的消灭,国家的消亡也就是民主的消亡
8.国家的消亡是必然的,这个过程是长期的,它的长短将取决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发展速度
9.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够完全不需要国家,因为没有人需要加以镇压了
10.只有在任何国家都消亡了的时候,对人的管理才会消失而让位给对物的管理
11.一旦无产阶级取得了决定性的世界胜利,无产阶级国家制度的增长曲线就会开始急剧下降
12.国家的消亡是将来的无国家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因素之一
13.未来的无阶级的社会也将是这样,它虽然没有阶级和国家,但仍可以有防御外敌侵犯所必需的社会主义的民兵
七 实现共产主义的措施和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条件
(一)社会主义将发展为共产主义
1.我们在向往社会主义的同时深信:社会主义将发展为共产主义
2.马克思的全部理论,是用发展论去考察现代资本主义,他也就要运用这个理论去考察资本主义的即将到来的崩溃和未来共产主义的未来的发展
3.到那时候,从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过渡到它的高级阶段的大门就会敞开,国家也就随之完全消亡
4.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
5.我国现在是一个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但我们还要前进,向共产主义前进
(二)过渡到共产主义的措施和条件
1.我现在只从能够实现共产主义的许多办法中间提一下近来谈得很多的一种办法,这就是采取三个必然会促使共产主义实现的措施,第一个措施是由国家出资对一切儿童毫无例外地实行普遍教育,第二个措施是全面改组济贫所,要贯彻这两个措施,现在提出的改革计划中就应该建议采取普遍的资本累进税
2.共产主义是以苏维埃政权这一能使被压迫群众完成各项事业的政治机构为前提的
3.当前的任务是建设,每个青年只有掌握了一切现代知识,在现代最新科学成就的基础上恢复工业和农业,否则共产主义社会是建设不成的
4.为了准备在实际上而不是在口头上过渡到共产主义,至少必须实现三个基本的先决条件
附录 马克思恩格斯论东方社会
参考文献
后记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