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经济学
纸书售价: ¥39.2 纸书定价:¥49.0 电子书售价: ¥19.6
-
作者: 杨龙责任编辑: 王茵出版时间: 2014-02-01ISBN: 978-7-5161-3189-3字数: 480千字浏览人数: 201次所属丛书: 高等学校公共管理专业精品教材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公共经济学概述
一 公共经济学的定义
二 公共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三 公共经济学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公共经济学的学科特点
一 公共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
二 公共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三 公共经济学与福利经济学
四 公共经济学与政治学
五 公共经济学与行政管理学
第三节 公共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第二章 市场与政府的一般关系
第一节 市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 垄断对竞争的破坏
二 外部效应降低市场效率
三 不完全信息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四 收入和财富分配不公平
五 公共物品供应不足
六 合成谬误导致经济波动
第二节 政府的经济职能定位
一 限制垄断
二 克服外部效应
三 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四 实现社会公平
五 提供公共物品
六 维持宏观经济稳定
第三节 政府失灵问题
一 限制垄断的困难
二 公共失灵问题
三 再分配政策的弊端
四 宏观经济调控失灵
五 政府行为的低效率
第三章 公共物品及其提供
第一节 公共物品的类型
一 公共物品的特性
(一)效用的不可分割性(Nondivision in Utility)
(二)消费的非竞争性(non-rivalry)或供给的相联性(jointness of provision)
(三)受益的非排他性(non-excludability)
二 公共物品分类
(一)纯公共物品
(二)俱乐部物品
(三)公共池塘资源
第二节 公共物品供给的主体
一 政府
(一)政府直接生产
(二)政府间接生产
二 私人企业
(一)私人部门参与提供公共物品的三种方式
(二)私人部门提供公共物品的条件
(三)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提高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三 社区
(一)通过产前契约提供公共物品
(二)组建私人管理机构
(三)社区自愿提供
四 第三部门
(一)第三部门独立提供公共服务
(二)第三部门与政府合作提供公共服务
(三)第三部门与企业合作提供公共服务
五 国际组织
六 公共经济主体的多中心趋势
第三节 公共物品的供给方式
一 资源捐献与成本分担①
二 强制性融资①
(一)“搭便车”
(二)强制性融资
三 非政府提供方式
(一)服务的外包模式
(二)运营和维护的外包或租赁模式
(三)合作组织
(四)LBO(租赁—建设—经营)模式
(五)BTO(建设—转让—经营)模式
(六)BOT(建设—经营—转让)模式
(七)外围建设模式(Wraparound Addition)
(八)BBO(购买—建设—经营)模式
(九)BOO(建设—拥有—经营)模式
第四章 外部性及其矫正
第一节 外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
一 负的外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
(一)外部边际成本与负的外部性
(二)负的外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①
二 正的外部性与资源配置效率①
三 外部边际效益递减的情况①
四 公共资源问题与资源过度使用
第二节 外部性的矫正
一 市场机制自身纠正外部性
(一)组织的一体化(Unitization)
(二)产权界定
二 政府对外部性的纠正
(一)行政措施:管制与指导
(二)经济措施:税收与津贴
(三)法律措施:制定规则
(四)资源协商:科斯定理与确立产权
(五)社会准则:良心效应与黄金率
三 联合矫正
第三节 解决外部性问题的环境保护政策
一 环境保护政策概述
二 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二)“三同时”制度
(三)“排污收费”制度
(四)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
(五)排污许可证制度
(六)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七)污染总量控制制度
(八)排污权交易制度
三 环境保护政策评估
(一)政策理念的转变
(二)政策管理体制:从分散治理到集中治理
(三)政策主体:从政府到民众
(四)环境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
第五章 规制市场和监管企业
第一节 政府规制概述
一 规制的含义与政府规制的种类
(一)规制的含义
(二)政府规制的种类
二 政府规制的依据与目标
(一)政府规制的依据
(二)政府规制的目标
三 公共利益与集团利益
(一)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二)集团利益的博弈
第二节 经济性规制
一 经济性规制的目标与方式
二 进入规制
(一)进入规制的领域与目标
(二)进入规制的主要手段
(三)进入规制的限度
三 价格规制
(一)价格规制的目标与原则
(二)价格规制的主要手段
第三节 社会性规制
一 社会性规制的依据与目的
(一)社会性规制的依据
(二)社会性规制的目的
二 社会性规制的内容与方法
(一)社会性规制的内容
(二)社会性规制的方法。
三 规制放松与激励性规制
(一)规制放松
(二)激励性规制
第六章 公共选择的性质与规则
第一节 公共选择概述
一 公共选择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二 三个理论假设
(一)方法论的个人主义
(二)“经济人”假设
(三)交易政治观
三 基本内容
第二节 政治行为分析
一 选民行为分析
(一)选民的投票行为
(二)超越“理性投票人”假说
二 政党行为分析
(一)政党的行为动机:唐斯假说及其扩展
(二)两党制与多党制的比较
三 官僚行为分析
(一)垄断性官僚预算最大化理论
(二)竞争性官僚理论
第三节 利益集团和寻租理论
一 利益集团
二 寻租产生的原因
三 寻租的后果
四 解决寻租问题的办法
第七章 公共收入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公共收入概述
一 公共收入的定义
(一)公共收入的含义
(二)公共收入类型
二 公共收入的形式
(一)税收收入
(二)债务收入
(三)国有资产收益
(四)政府费收入
(五)其他收入
三 公共收入的特征
(一)公共性
(二)强制性
(三)规范性
(四)稳定性
四 公共收入的原则
(一)财政原则
(二)受益原则
(三)支付能力原则
第二节 税收理论
一 税收的概念
二 税收的特征
(一)强制性
(二)非直接无偿性
(三)固定性
三 税收的要素
(一)课税主体
(二)课税客体
(三)税率
(四)纳税环节
(五)纳税期限
(六)减税免税
(七)违章处理
(八)纳税地点
四 税收的分类
(一)以税收的征税对象为标准
(二)以税收负担是否容易转嫁为标准
(三)以管理权限为标准
(四)以征收实体为标准
(五)以税收的计税依据为标准
(六)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
(七)以税收的用途为标准
第三节 公债
一 公债的概念及分类
(一)公债的概念
(二)公债的分类
二 公债的发行与管理
(一)公债的发行
(二)公债的还本付息
三 公债对经济的影响
(一)公债对经济增长和社会总供给的影响
(二)公债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
四 公债政策及其完善
(一)公债政策的含义
(二)公债政策的可持续性
第四节 公共收费
一 公共收费概述
(一)有关概念的比较
(二)公共收费的概念
二 公共收费的原则和定价
(一)公共收费的原则
(二)公共收费的定价
三 中国的“费改税”问题
(一)税费的区别与联系
(二)中国规模过大的行政性收费
(三)推行“费改税”的基本思路
第八章 公共支出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公共支出概述
一 公共支出的概念
二 公共支出的原则
(一)经济效益原则
(二)公平原则
(三)统筹兼顾原则
三 公共支出的范围和方式
(一)公共支出的范围
(二)公共支出的方式
四 公共支出的意义
(一)实现政府财政职能的主要手段
(二)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和经济结构调整手段
(三)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途径
第二节 公共支出的结构和分类
一 公共支出结构分析
(一)公共支出结构概念
(二)影响公共支出结构的因素①
(三)中国公共支出结构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公共支出的理论分类
(一)按支出用途分类
(二)按费用类别分类
(三)按经济性质分类
(四)按其功能分类
(五)其他分类方法
三 公共支出的统计分类
第三节 购买性公共支出
一 行政支出
二 国防支出
三 教育支出
(一)教育支出的必要性
(二)政府教育支出方式
(三)中国教育支出
四 医疗卫生支出
(一)医疗卫生支出的必要性和支出方式
(二)中国医疗卫生支出
五 公共投资支出
(一)公共投资支出的特点
(二)公共投资范围
(三)公共投资形式
第四节 转移性公共支出
一 社会保障支出
(一)社会保障支出的性质
(二)社会保障支出的功能
(三)社会保障支出的内容
二 财政补贴支出
(一)财政补贴的概念
(二)财政补贴的特征
(三)财政补贴的分类
(四)财政补贴的经济效应
第五节 公共支出规模与评价
一 公共支出规模
(一)公共支出规模的衡量
(二)公共支出规模增长趋势的理论解释
(三)公共支出增长的影响因素
二 公共支出效益分析
(一)公共支出效益的内涵
(二)公共支出效益分析方法
第九章 公共预算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公共预算概述
一 公共预算起源与演进
(一)“预算”的由来
(二)公共预算的产生
(三)公共预算的演进
(四)中国公共预算的发展
二 公共预算分类
(一)公共预算的内涵
(二)公共预算的分类
三 公共预算的功能
(一)计划功能
(二)管理功能
(三)控制功能
(四)优先性排序功能
(五)预算问责功能
四 公共预算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二)一致性原则
(三)年度性原则
(四)严格性原则
第二节 公共预算基本理论
一 均衡预算理论
(一)年度平衡预算
(二)周期平衡预算
二 功能预算理论
三 高度就业预算理论
第三节 公共预算的管理
一 公共预算的编制
(一)公共预算编制时间
(二)公共预算编制的依据
(三)公共预算编制的程序
二 公共预算的执行
(一)公共预算执行的特点
(二)公共预算执行的环节
(三)公共预算执行的任务
三 公共预算的监督
(一)公共预算监督的方法
(二)公共预算监督的内容
(三)公共预算监督体制
四 公共预算的决算
(一)准备阶段
(二)编制阶段
(三)审查阶段
(四)批准阶段
第十章 政府采购的理论与实践
第一节 政府采购的概念和特点
一 政府采购的概念和分类
(一)政府采购的概念
(二)政府采购的分类
二 政府采购的特点
(一)资金来源的公共性
(二)采购目标的非营利性
(三)采购行为的规范性
(四)采购主体的特定性
(五)采购过程的透明性
(六)政府采购的政策性
(七)采购活动的公平性
(八)采购对象的广泛性
(九)采购规模的巨大性
第二节 政府采购的目标和原则
一 政府采购的目标
(一)提高公共支出的经济性和有效性
(二)进行宏观调控
(三)促进民族产业发展
(四)保护环境
二 政府采购的原则
(一)公开透明原则
(二)公平竞争原则
(三)公正平等原则
(四)诚实信用原则
(五)物有所值的原则
第三节 政府采购的组织体系
一 政府采购管理机构
二 政府采购执行机构
三 政府采购代理机构
四 政府采购仲裁机构
五 政府采购监督机构
六 供应商
第四节 政府采购的模式与方式
一 政府采购模式
(一)集中式采购模式
(二)分散式采购模式
(三)混合式采购模式
二 政府采购方式
(一)公开招标采购
(二)邀请招标采购
(三)竞争性谈判采购
(四)单一来源采购
(五)询价采购
第五节 政府采购的审计与监督
一 政府采购的审计
(一)政府采购审计的内涵
(二)政府采购审计的意义
(三)政府采购审计的内容
二 政府采购的监督
(一)政府采购监督的内涵
(二)政府采购监督的分类
(三)政府采购监督机制
第六节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
一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发展
(一)中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探索初创阶段(1995—1998年)
(二)中国政府采购制度的试点推广阶段(1998—2003年)
(三)中国政府采购制度的全面推行阶段(2003年至今)
二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采购制度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二)政府采购组织管理体制有待完善
(三)政府采购的监督与质疑机制不健全
(四)政府采购的相关配套措施滞后
(五)政府采购的公共政策职能有待加强
三 健全中国政府采购制度的措施
(一)完善政府采购法律体系
(二)完善政府采购组织管理体制
(三)健全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制
(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
(五)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政策功能
第十一章 国有资产管理
第一节 国有资产的概念及分类
一 国有资产的概念
(一)资产
(二)国有资产
二 国有资产的分类
(一)按国有资产占有使用主体分类
(二)按国有资产性质分类
(三)按国有资产存在形态分类
(四)按国有资产所处地域分类
(五)按国有资产形成方式分类
(六)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分类
第二节 国有资产管理的含义及目标
一 国有资产管理的含义
二 国有资产管理的基本目标
第三节 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 国外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委托—代理理论
(二)产权理论
(三)公共产品理论
(四)交易费用理论
(五)企业制度理论
二 国内关于国有资产管理的相关理论
(一)基本经济制度理论
(二)现代企业制度理论
(三)现代产权制度理论
第四节 中国的国有资产管理
一 中国国有资产的形成
(一)公营经济转化形成的国有资产
(二)国家依据法律取得的国有资产
(三)赎买民族资本形成的国有资产
(四)国家投入资金形成的国有资产
(五)接受馈赠、援助、转让形成的国有资产
二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一)政企不分
(二)产权管理主体多元化与所有者缺位并存
(三)政资不分
(四)行政性分权形成产权管理中的部门所有
三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探索
四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设立及职责
(一)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设立
(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
(三)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内设机构
(四)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人员编制
(五)其他事项
第十二章 公共分配与社会保障
第一节 收入分配制度概述
一 收入分配的含义
(一)收入的概念
(二)收入分配的概念
二 收入分配的测量指标
(一)国民收入分配结构
(二)基尼系数
(三)收入差距
(四)等分法
(五)恩格尔系数
三 收入分配的主要机制
(一)生产要素合理价格的形成机制
(二)工资集体谈判协商机制
(三)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的保障机制
(四)利润分享机制
(五)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和保护机制
(六)再分配的调节机制
第二节 社会保障制度概述
一 社会保障的含义和特征
(一)社会保障的含义
(二)社会保障的主要特征
二 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救济
(二)社会保险
(三)社会福利
(四)社会优抚
三 社会保障的主要模式
(一)投保资助型社会保障模式
(二)福利国家型社会保障模式
(三)国家保障型社会保障模式
(四)强制储蓄型社会保障模式
第三节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一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历程
(一)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初创时期(1949—1957年)
(二)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时期(1957—1966年)
(三)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倒退时期(1966—1976年)
(四)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建时期(1976—1991年)
(五)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1991年至今)
二 中国现行的社会保障体系
三 中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社会化程度低
(二)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分散
(三)社会保障体系运行成本过高
(四)社会保障立法滞后
四 中国社会保障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加快社会保障法制建设
(二)扩大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加强社会保障金的收缴
(三)尽快建立以税收为主要来源的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机制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五)不断强化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
第十三章 政府的宏观调控
第一节 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
一 宏观调控的内涵
二 宏观调控的目标
(一)宏观调控的根本目标
(二)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
三 宏观调控的手段
第二节 财政政策
一 财政政策的含义
二 财政政策的功能
(一)导向功能
(二)协调功能
(三)控制功能
(四)稳定功能
三 财政政策的工具
(一)国家预算
(二)税收
(三)国债
(四)财政补贴
(五)转移支付
(六)公共支出
四 财政政策的应用
(一)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
(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
一 货币政策的含义
二 货币政策的目标
三 货币政策的工具
(一)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二)再贴现政策
(三)公开市场业务
(四)其他手段
四 货币政策的类型及其应用
(一)扩张性货币政策
(二)紧缩性货币政策
(三)中性货币政策
五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联合运用
(一)“双紧”政策
(二)“双松”政策
(三)“松货币、紧财政”政策
(四)“紧货币、松财政”政策
第四节 其他宏观调控政策
一 产业政策
(一)产业政策的含义
(二)产业政策的构成
(三)产业政策的功能
(四)产业政策的选择
二 就业政策
(一)就业与就业政策
(二)就业政策的实施手段
(三)就业政策的功能
第十四章 地方公共经济
第一节 中央与地方分权理论
一 斯蒂格勒的最优分权模式
二 奥茨的分权定理
三 布坎南的“俱乐部理论”
四 特里西的偏好误识论
五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逻辑
(一)中央集权的逻辑
(二)地方分权的逻辑
第二节 地方政府的职能与规模
一 地方政府的职能
(一)地方政府与经济稳定
(二)地方政府与收入分配
二 地方公共产品
(一)地方公共产品的特征
(二)地方公共产品的供给
三 地方政府的最优规模
(一)俱乐部理论
(二)蒂博特模型
第三节 地方公共收入
一 地方与中央公共收入的划分原则
(一)收入划分的基本问题
(二)收入划分原则
二 地方政府的税收收入
三 地方政府的非税收收入
(一)地方政府非税收收入的构成
(二)地方政府非税收收入的特点
四 主要的地方政府收入项目
(一)地方政府税收
(二)地方性收费
(三)地方国有资产收益
(四)上级政府转移支付
五 地方政府融资
第四节 地方公共支出
一 地方与中央公共支出的划分原则
(一)受益原则
(二)行动原则
(三)技术原则
二 地方公共支出的范围
(一)行政管理项目支出
(二)公共财政投资支出
(三)社会保障支出
(四)文化、科学、教育和卫生事业支出
三 影响地方公共支出的因素
(一)经济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社会因素
四 现实中的地方公共支出
(一)美国地方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二)日本地方政府的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
(三)美、日两国地方两级政府公共支出的一般性特征
第五节 中国地方公共经济的发展
一 分税制
二 地方公共收入现状
(一)地方公共收入现状
(二)地方公共收入存在的问题
三 地方公共支出现状
(一)总量不足与结构调整矛盾并存
(二)均衡服务与转移支付调节矛盾突出
(三)地方公共支出比重不断扩大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