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辛亥革命暨尹昌衡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纸书售价: ¥126.4 纸书定价:¥158.0 电子书售价: ¥63.2
-
责任编辑: 吴丽平出版时间: 2014-03-01ISBN: 978-7-5161-3969-1字数: 948千字浏览人数: 297次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目录
辛亥革命研究
试论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历史遗产
一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彪炳史册
二 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值得总结
三 辛亥百年与百年中国
辛亥革命何以胜利迅速,代价很小?
一 胜利迅速,代价很小
二 清政府腐烂透顶,既顽固抗拒历史潮流,又为自己培养了大批掘墓人
三 正确对待满人,实现了一次人道主义的文明革命
四 争取列强中立,避免其直接武装干涉,减少阻力
五 团结立宪派和开明官绅,结成反清统一战线,壮大革命力量
六 利用袁世凯,“先成圆满之段落”,避免南北相抗,长期战争
七 共和告成,完成了一个“段落”,但还留下了许多未完成的“段落”
西方民族主义的传播与辛亥革命
一 普世主义的中华传统与近代西方的民族主义
二 西方民族主义对晚清知识精英的影响
三 辛亥革命后的民族主义
“虚虚实实”——从《国民公报》看辛亥革命后地方社会的政治讽刺
一 《国民公报》与“虚虚实实”专栏
二 抨击军阀政治
三 批判现实社会
四 描绘战争惨状
结论
现代化视野下的社会动员与辛亥革命——以四川保路运动为例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四川保路运动的社会动员方式
(一)组织动员
(二)大众传媒动员
(三)讲演动员
三 四川保路运动社会动员之主要内容
(一)破约保路
(二)为川人救财产
(三)策略动员
四 四川保路运动社会动员的特征
结语
辛亥革命期间的政府继承与条约问题
一 关于条约继承的理论与实践
二 辛亥革命中的政府继承
三 承认中华民国与条约继承
四 中华民国继承的主要内容及相关探讨
结论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民粹主义
一 刘师培等人的无政府民粹主义
二 刘师复的无政府共产主义
三 孙中山的民粹主义思想
四 章太炎等人的民粹主义
辛亥革命与社会性别
一 政治、革命的季节和神经病
(一)章太炎、宋教仁等
(二)李叔同(弘一法师)与出家②
(三)佛教和神经“病”
二 从“身体”来看革命前夕的画报/女性媒体的性别表象与社会意识的变化
(一)放足与女性的进化、结婚的进化
(二)女学生、妓女、女工等,她们成为被描写的女性
小结
辛亥革命前后四川棉制品流通动向
序言
一 印度机纱的流入
二 新旧土布生产的此长彼消
三 辛亥革命后的趋势
结语
女性与男性的双重解放——论辛亥革命与民初时期婚姻文化的变革
一 比较与新的批判
二 新婚姻观与新式婚俗
三 局限与意义
民国时期成都平原乡村集镇与农民生活——兼论农村基层市场社区理论
一 “基层市场社区”理论
二 “赶场”与“集镇”
三 基层市场与农民生活
(一)家庭手工业
(二)家禽饲养业
(三)劳动力出售、经商
(四)娱乐活动
四 集镇生活方式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结语
抵“淫祀之首”与扬“圣人之知”——章太炎民国初年的信仰建设
引论
一 康章换位与民初政府“张正废淫”的举措
二 扬“圣人之知”与《周易》的《春秋》化(上)
三 扬“圣人之知”与《周易》的《春秋》化(下)
由台湾总督府档案探讨辛亥革命后中国对外借款之折中过程——以盐务及盐政为例
前言
一 盐政监督之由来
(一)英德借款
(二)庚子赔款
(三)英法铁路借款①
(四)币制借款
(五)川汉、粤汉铁路借款
(六)克利斯浦(C.Birch Cripand Co.)借款②
二 盐务管理之形成
(一)第一次改革(善后)借款之成立③
1.财团内部的分合
2.中国内部的不满
(二)银行团的变迁
三 借款的用途
结语
建立民国之难:没有胜者的角力——民初宋教仁与杨度、蔡锷政治理念与治国方案的比较
一 国家统一与强有力政府
二 如何统一和集权
三 限袁、拥袁、反袁
余论 中国的不幸
“调停者”并非“中间人”——从台克满的言行看辛亥革命后英国干涉康藏局势的目的和手法
一 台克满“调停”及其《一个领事官的藏东行》简介
1.台克满其人
2.调停过程简介
3.《一个领事官的藏东行》主要内容述评
二 台克满关于康藏问题的论调评介
三 相关问题辨析
1.台氏身份为何模糊不清?
2.台氏出面调停是自行其是,还是英国公使朱尔典授意的?英国对台克满的行动持何种态度?
3.台氏是自己主动前去调停的,还是中国政府邀请的?其果系“强行”出关?
4.台氏书中对康藏冲突的记述(起因、汉军主动挑衅、藏军占优势)有哪些是带有倾向性的?
5.台氏在调停中“拉偏架”的目的是真心帮助藏方吗?
小结 英国的手法和目的
辛亥革命时期中国艺术的转型与变革
一 传统戏剧艺术的变革——戏剧改良运动
二 中外艺术的碰撞与交流
三 西方学术成果对中国文化艺术理论建设的影响
结语
香港“天时、地利、人和”与辛亥革命
一 香港特殊政治大环境下的“天时”
(一)三个条约把香港变为英国管辖地
(二)港英政府实行“华洋分治”弹性政策
(三)“政治大气候”造就了革命策源地
二 地缘政治下香港的“地利”
(一)香港自古以来与中原地区血肉相连
(二)香港自由港发展成为“东方之珠”
(三)华南各地武装暴动的前哨指挥基地
三 中西文化交汇兼容下的“人和”
(一)港英统治下港人的维权斗争
(二)革命党人出钱出力
(三)友好人士从旁协助
(四)会党是武装暴动的主力
四 港英政府对孙中山的策略
(一)孙中山流亡期间10次经过香港
(二)港英政府不支持也不取缔孙中山的革命活动
(三)孙中山遥控香港革命活动
结语
辛亥革命时期在厦门的北婆罗洲移民事业
序言
一 英国北婆罗洲公司的成立和华工的引进
二 在厦门招募华工的准备
三 在厦门招募工作的失败
结语
天地会与同盟会武装起义小考:从潮州起义到防城起义
一 前言
二 武装起义的开端与经过:从潮州起义到防城起义
三 孙中山对武装起义的“原计划”
余论
香山和辛亥革命
一 香山县和革命思路的萌芽
二 香山革命党在筹款、革命宣传中的贡献
三 香山妇女和海员在运输军火中的贡献
四 香山革命
总结
辛亥革命前夕的中国佛教
前言
一 张之洞《劝学篇》引爆庙产兴学风潮
二 日僧至中国传教引发的冲突
三 杨仁山带动佛教复兴运动
结论
清末民初的西藏建省论
辛亥革命与南方驻防城市旗人社会生活变迁研究——以成都为例
一 成都旗人的来源与清代成都旗民生存状态
二 辛亥革命时期成都旗人问题的和平解决
三 民国时期成都旗人生活的贫困化与边缘化
结语
孙中山和列宁笔下的“数十上海”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上海的发展和潜力凸显,沙皇俄国定“南下”战略
三 这时的孙中山和列宁
四 值得关注的三个现象
五 并非巧合的现象
端方与晚清政局
从君宪到共和:袁世凯的一段心路历程
一 化危为机:推动君宪主义落实
二 从武昌到上海:君宪主义渐成历史
三 顺势而为:一个有限的共和主义
辛亥革命与民国重要外交官群体的形成
“经济惯性”与“政策承继”:辛亥革命前后四川糖业极度繁荣的原因探析
一 辛亥革命前后四川糖业的极度繁荣
二 “经济惯性”——重庆开埠后川省经济持续发展
三 “政策承继”——政府政策利好方面的承续
结语
尹昌衡研究
川民保路功著辛亥
一 保路在斗争中走向倒清
二 辛亥川民起义功著史册
三 川局政要辛亥后的走向
端方、赵尔丰:从政见相左到明争暗斗
晚清重臣与四川保路运动——兼论清王朝覆灭的内部原因
清政府依法和平解决四川铁路问题机遇的丧失——从预备立宪角度看四川保路运动
一 处理庶政要事法律框架的形成
二 清廷于法律框架外决策
三 绅民坚决要求于法律框架内重议路事
(一)始终坚持先让资政院、咨议局议决铁路干路国有和湖广铁路借款问题设立资政院、咨议局是预备立宪的重要成果
(二)社会动员广泛
(三)文明争路,斗争强度趋于激烈
(四)绅民的斗争获四川当局的同情支持
(五)绅民具有一定的法治意识
(六)清政府极为专横,完全拒绝绅民的合法诉求
四 最后机遇的丧失
对四川保路运动演进的几点思考——从预备立宪角度看四川保路运动
(一)关于四川保路同志军的性质
(二)关于保路同志军的群众基础
20世纪初地方自治与重庆“绅士之治”的兴起
一 咨议局选举:重庆“绅士之治”的开端
二 地方自治:重庆“绅士之治”的实施及效果
试析喻培伦《家书》中实业救国的思想和活动
董修武与四川辛亥革命
一 辛亥革命的早期组织者
二 四川军政府的领导者
三 建立统一四川革命政权的功臣
四 四川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先驱
五 革命先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结语
辛亥保路志士、诗书画家罗一士
四川立宪派人的保路宣传策略析论
一 宣传方针
(一)“文明保路”
(二)利用“合法的武器”进行宣传
(三)将保路运动与立宪要求结合起来
二 宣传方法
(一)文字宣传:办报刊、发传单
(二)口头宣传:讲演
三 评价
宋教仁与四川保路运动
一 宋教仁对铁路国有政策以及清政府处理四川保路运动评析
二 宋教仁对四川保路运动的指导及评价
三 宋教仁对保路运动相关官员的评价
尹昌衡与四川辛亥革命(提纲)
尹昌衡其人其事其思想概述
一 立功
1.推动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之功
2.维护国家主权与民族统一之功
二 立德
1.儒家的“忠孝仁勇”
2.性格特点与人格魅力
3.道家的“为而不争”
4.佛教的“大慈大悲”
5.小结
三 立言
1.认识体系
2.价值体系
3.哲学思想的贡献
结束语
尹昌衡与祭孔问题
一 四川都督尹昌衡
二 尹昌衡与祭孔问题
尹昌衡研究述论
一 尹昌衡其人
二 尹昌衡研究现状分析
三 深入研究尹昌衡的重要性与建议
尹昌衡和他的时代
一 投笔从戎
二 时势造英雄
三 英雄造时势
四 解甲从文
论尹昌衡西征的历史作用
一 川边的重要地位与尹昌衡西征的历史背景
二 尹昌衡西征经过
三 尹昌衡西征的历史作用
民初尹昌衡西征用兵策略试探
一 尹昌衡西征研究概述
二 尹昌衡西征之背景与历程
三 尹昌衡西征之用兵策略
(一)激发四川各界尤其是西征军的斗志,统一认识,认清西征与其他战争的截然不同
(二)军事行动与政治宣传相辅相成,战抚两手,“恩威并用”
(三)威慑战略与灵活战术交互使用,交替推进
结语
关于尹昌衡“西征”与英国“八·一七照会”关系的认识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关于尹昌衡“西征”的认识
(一)尹昌衡最早向中枢反映西藏政局
(二)组建筹边处,规复川边
(三)筹集资金,维系驻藏官兵;建议任用钟颖,延续统治
(四)措施得当,及时解围
三 英国“八·一七照会”及影响
尹昌衡西征与“西姆拉会议”
一 尹昌衡西征
二 西征中辍后的尹昌衡
三 尹昌衡西征与“西姆拉会议”
(一)尹昌衡西征改变了英国人对西藏事务最初的设想
(二)尹昌衡西征对英国提议召开西姆拉会议的影响
1.尹昌衡西征一度成为“西姆拉会议”召开的重要制约因素
2.尹昌衡西征对“西姆拉会议”召开地点的影响
3.尹昌衡西征对“西姆拉”会议内容的影响
4.尹昌衡西征对“西姆拉”会议性质的影响
尹昌衡西征的军事谋略
一 推动影响尹昌衡亲征诸因素
二 尹西征的战术思想
三 保护激励赏罚分明的用兵之道
四 千方百计全力争取军需保障
五 恩威并用南北合击的战术
结语
尹昌衡西征与民初川边治理
一 尹昌衡西征与川边经略使的设立
二 川边镇守使与西康屯垦使的设立
余论
尹昌衡先生的精神世界——独立自由之思想、民主共和之追求
一 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二 追求民主共和之政治理想
尹昌衡宗教思想初探
一 合流诸教,首推“孔教”
二 援佛入儒,由儒入佛
三 总结
尹昌衡《止园自记》一则史料考
版权所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备案序号: 京ICP备05032912号-1 地址:北京西城区鼓楼西大街甲158号 邮编:10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