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当前位置: 重点图书 >

论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

纸书售价: 48.0 纸书定价:¥48.0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全部显示∨

目录

序一
序二
前言
第一章 关于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问卷调查综述
第一节 对熟练表达者的问卷调查
一 本项调查的基本步骤
二 问卷调查结果综述
(一)修辞行为的主体交互性
(二)修辞语境的心理主导性
(三)修辞过程的言语博弈性
(四)修辞话语的主观倾向性
(五)修辞效果的心理现实性
第二节 对一般接受者的问卷调查
一 调查步骤
二 调查结果综述
(一)接受心理的存在
(二)接受心理的复杂性
(三)接受心理是语境的主导因素
(四)接受心理的可认知性
(五)基于接受心理的修辞话语调节性建构
第三节 一项对照问卷试验
一 试验步骤
二 问卷的差异
三 试验结果
四 试验结果分析与解释
第二章 修辞:人与人的一种广义对话
第一节 修辞行为、修辞过程与广义对话
一 修辞行为的过程性
二 修辞过程的社会性
三 修辞的主体交互性
第二节 修辞意义上广义对话的媒介
一 语言作为媒介
二 话语:有内容的语言
第三节 修辞意义上的广义对话的效果
一 语言美:有效修辞话语的特质
二 审美效果的情感体验性
三 修辞审美的“人本”性
第四节 作为子系统的修辞表达
一 以音段特征表现出来的修辞表达
(一)语辞组合
(二)语辞聚合
二 以超音段特征表现出来的修辞表达
第三章 接受心理:广义对话中的受话心理
第一节 接受心理是语境的主导因素
一 受话心理是语境的构成要素
二 受话心理在语境中的主导地位
第二节 接受心理作为一个复杂性系统
一 接受心理的不稳定性
二 接受主体的多元倾向
三 作为一个复杂子系统的接受心理
(一)受话个性结构
(二)受话心理过程
第三节 接受心理的“隔”与“不隔”
一 功能实现方式上的“隔”与“不隔”
二 接受心理的可认知性:对接受心理认知上的“隔”与“不隔”
三 一项接受心理与表达心理的个案比照
第四章 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互动
第一节 接受心理的存在
一 接受心理的辩证存在
(一)接受心理是以被动的形式主动存在的
(二)接受心理是以虚拟的形式现实地存在的
(三)接受心理是以继时态即时发挥作用的
(四)接受心理存在于接受者大脑及表达者的意识里
二 接受心理的外化及其存在的意义
第二节 对接受心理的认知
一 接受心理:一个“黑箱”
二 认知途径:察言观色
(一)对副语言特征及态势语的认知
(二)对话语的认知
三 认知策略
第三节 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共变
一 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可变性
二 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倚变
三 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的函变
四 接受心理与修辞表达共变的意义
第五章 修辞话语的调节性建构
第一节 修辞话语调节性建构的言语博弈性
第二节 修辞话语调节性建构的基本类型
一 改口与改笔
二 语音、词汇、语法等语言要素的调节性建构
(一)语音调节
(二)词汇调节
(三)语法调节
三 音段特征和超音段特征的调节
(一)停顿的调节
(二)语调的调节
第三节 修辞话语调节性建构的主要方式
一 添加
二 替换
三 位移
四 删减
第六章 基于受话心理的典型修辞话语
第一节 避讳辞格的适用
一 避讳:一种言语禁忌
二 避讳的类型及其修辞功用
第二节 “语用词”的适用
一 “语用词”的界定
二 明喻词的适用
三 感叹词、拟声词和语气词的适用
第三节 用以虚指的第一人称代词
一 “虚指”:人称代词在语境中的一种活用
二 “我们”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
三 “我”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
四 “咱”的虚指及其心理动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重印后记

相关图书

浏览历史

清空记录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