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沈家煊这两年“认知语言学”这个学派在国内着实“热”了起来。过去两年里国内的外语院校邀请了雷科夫(George Lakoff),兰厄克(Ronald Langacker),福科尼耶(Gilles Fauconnier)还有戈德堡(Adele Goldberg)这样一些著名的代表人物来访问演讲,听众很多,影响不小。打开最近的一些外语期刊,介绍和评述“认知语言学”的文章几乎每期都能见到一两篇。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我想是因为这种理论本身具有吸引力。记得我十几年前在国外某大学当访问学者时,去图书馆还书,其中一本就是Lakoff的那本经典之作《生活离不开隐喻》,借这本书时还是预定的,因为有别人在看。还书时遇到一位“老外”,不像是搞语言学的,问我觉得这本书怎么样,我还没有来得及回答,他先伸出大拇指晃晃,显然是表明他自己读后的感受。他的感受也正是我的感受。常说语言学跟文学相比枯燥乏味,但是跟“形式语言学”相比,“认知语言学”关注的语言现象丰富多彩,使语言学研究变得饶有趣味。兴趣是从事研究的原动力,有没有研究的兴趣可不是一件小事情。从分析和综合这两方面讲,“认知语言学”更注重综合,是不是这种综合的思维方式比较接近中国人的思维特点,这不大好说,好像有一点关系,但又不尽然。还有一个原因是“认知语言学”比较关注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注重形式上相似语句的意义差别,因此跟语言教学,包括外语教学和对外汉语教学,比较贴近。有好几位语言教师跟我说,他们觉得“认知语言学”对语言现象的一套解释对教学还真管点用。这两方面的原因都是正面的,可能还有一个反面的原因。“形式语言学”比较抽象,采用许多符号公式,如果没有一点数理逻辑的基础,连什么是“全称量词”、“部分量词”、“辖域”都不太清楚,人家的论文都没有办法读懂,谈不上去研究。而我国语言学界这方面的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形式语言学”虽然在国外占主导地位,但是不少人对它望而生畏,避而远之。我不反对许多人对“认知语言学”感兴趣,将某种理论运用到语言教学中去,如果运用得法而有成效,更是值得提倡。不过,对于那些想主要从事语言理论研究的人来说,在你选择“认知语言学”作为方向时要有理性的思考,要通过和其他理论在学理上的认真比较之后再作出决定。这个集子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外语学界介绍、阐释、研究“认知语言学”的现状和水平。研究不能靠一时之“热”,希望今后的研究工作能在这个基础上更加深入、更加扎实,也更加与我国的语言和语言生活相结合。文旭老师组织“第三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的召开,又为编这个集子费了心思,一再邀我写序,我不好推却,就写这点话算是个序吧。
全部显示∨
文旭,四川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现为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副院长,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及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项目获得者,重庆市首批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副会长,重庆市翻译学会副会长。2002年在美国伊利诺伊大学(UIUC文学习,师从Adele Goldberg教授,学习认知语言学及构式语法(Cornstruction Grammar)。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现代外语》、《当代语言学》等国内外语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出版学术专著或教材等13部,主持或主研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基金项目11项。
全部显示∨
序
前言
第一部分 认知语言学综论交易概念框架及其认知操作
空间参照框架理论评述
诠释概念结构的必要方面
第二部分 范畴化与非范畴化语言非范畴化理论的意义
基于原型的语言范畴分析
范畴理论研究面面观
第三部分 概念隐喻和概念转喻隐喻和换喻的差别与联系
概念隐喻映射控制机制
转喻喻体选择的优先性原则
转喻的语用性与语用理论的转喻基础
英语动词过去时的隐喻认知模式
明喻、暗喻的相似性和逻辑推理研究
歇后语中的“存在之链”隐喻
概念隐喻与传统汉语修辞学中主要辞格的关系
从认知的角度看隐喻概念的文化差异
第四部分 句法、语义与认知再谈“有界”和“无界”
句法的认知研究
疑问和感叹之认知关系
左移位句式的认知解释
小议主流语言学派对名词化的研究
定义的认知—语用研究
程度副词的整体有界化功能
英语倒装句的图形—背景论分析
英汉语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
英语虚拟式语义的认知研究
“突显”原理与“了”的歧义分析
也谈语法化的单向性
“出”的意象图式分析
第五部分 语篇、语用与认知从话语固化看言语交流
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语篇连贯
指称词语的认知诠释
政治修辞中人称代词的认知心理
话语结构与现实世界
第六部分 应用认知语言学图式理论在英语听力教学中的作用
场依存
论诗歌翻译中语篇的认知结构差异
参考文献
该书无电子版哦,想阅读点购买纸书吧,现在还在打折喔(⊙o⊙)